教育源于爱和信任
2016-05-14王莉
王莉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4—0033—02
爱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像学生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母爱,这不是血缘、亲情关系,而是教师职业特有的道德准则。
一、爱心:教育的源泉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胜于母爱,是放射着人性光芒的理性的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励他们扬帆前进。比如,刚接下一年级时,班里有个女孩,她学习不好,所以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只要站起来就紧张,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同学们都替她着急,由此她也成了班上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经常在课上提问她,都是一些很容易的问题,怕她遇到难题紧张,就更不敢说话,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甚至经常在别人回答之后,再让她重复回答。久而久之,她慢慢地找回了自信。有一次,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她的发言,他说:“老师,今天×××的回答虽然不很流利,但她终于可以大胆地回答问题了。我觉得她今天是最棒的!”我听了之后,很欣慰。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我接着说:“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勇于向自己挑战!”老师的悉心关爱就像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也臻于完美。
作为一个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生活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倾心谈话,深知学生需要教师的关爱。而喜欢得到这样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是全部的学生。平时我喜欢与学生拉家常,特别是针对一年级的小同学。比如.你在家最喜欢做什么;天气冷了,你多穿衣服了吗;最近进步很大,请继续努力!与学生交谈、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发自内心朋友式的友情、家人般的关爱,从而搭起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桥梁。遇到问题,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教育、引导。真的,把爱心给了学生,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的效果自然就好,学生也信服你这个班主任,班级也就好管理了。对特殊的孩子多一点真挚的偏爱,多一点情感的交流,多一点宽容,就能让他站起来,大步向前走。爱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手段与方法,是教育的技巧与策略,爱更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能创造新的人。
投身教师这个行当,清贫且辛苦,尤其是心累。有时也很烦躁,很想不做了。但一看到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想到他们取得进步时开心的笑容,以及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心中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那是累并快乐着。于是,又开始日夜兼程、无怨无悔。
无数个白天、黑夜,远离喧嚣人群,告别灯红酒绿,走向那灯火阑珊处。自与清风、白云做伴,在知识的海洋中赢取心灵的海阔天空。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呼,犹如磁石,吸引游离的目光,安抚躁动的心河。多少个宁静的夜晚,安于寂寞、笔耕不辍,有时为了备好一堂课,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为了准备一篇材料,翻阅大量书籍,不断学习新知,提升教育理念;为了想个好游戏,反复琢磨、细细推敲;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紧急任务,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为了孩子的学习,放弃休息,利用晚上、周末家访。总之,当教师就是要能守住寂寞的清贫、默默奉献。
二、信任:教育的前提
取得信任,是教育的前提。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若要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要别人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教师又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呢?
一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是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关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讲课的风度、自身的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也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只有在教师身上看到优秀的品德,学生才会信服,才能激发出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教师要自觉、时时审慎言行,用自己无声的行动、示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吸引学生。作为班主任,每天下到班级总先排桌椅、捡纸。不知不觉地,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习惯.所以随时走进班级教室,都是干净的。记得有一次轮到班级打扫厕所,由于外边下了几天雨,又刮大风,厕所很难打扫,学生似乎不愿打扫,这时我拿起笤帚,第一个动手打扫起来,并且打扫最脏的地方,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满脸涨红……几个学生开始弯下腰,认真地打扫起来,当我检查回来.还听到他们的议论:咱们班主任真好,既不嫌脏,还亲自动手打扫,咱还有什么可说的。既然我的行动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作用,还有什么必要讲大道理呢?
二是无声艺术指导下的德育教育。利用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的、不作论证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产生影响,使学生自然地接受一定的思想,或按一定方式去行动。在说服教育中,暗示是一种思想对受教育者群体的心理影响,当所传播的信息作用于感情并被接受,暗示的作用就产生了。由于高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好奇、敏感、浮躁、任性,且最厌恶唠叨,若还在其耳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很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适时运用无声技巧。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或在做小动作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授课,让全班都保持沉默,那么学生就会立即感受出一种异样,停止说话或停止正在做的小动作。这便是无声艺术的自觉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和学生的冲突,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还可以发挥出教育的最佳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无声的同时,运用眼神暗示,可以表达出各种用语言所无法表达出的焦虑、关切、怜爱、责备和激励等情绪。有一天下课,去教室巡视、查看学生,当时正好有两个调皮的学生为小事打架,双方互不相让、怒气冲冲,我默不作声,只是用眼睛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弯下腰来捡他们的书,每捡一本都拍打上面的尘土,就如同爱自己的书一样,时间在无声中悄然过去,两名学生终于被我的举动所感动。他们噙着眼泪,也弯下腰捡了起来,并小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又用眼睛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总之,教师必须心平气和,切忌采用打、骂、罚等威逼的方法,袒、纵、迁(就)等溺爱的方法,粗(暴)、简(单)、急(躁)等暴躁的方法,调、离、赶等剥夺的方法,堵(塞)、压(制)、批等堵塞的方法,哄、诈、吓等欺诈的方法。上述方法都没有遵循教育的原则,没有把学生当作成长中的社会主体对待,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某种创伤,导致厌恶教师、害怕交往、性格孤僻、学会撒谎,这样教育也就失去原本的意义,教师也就失去言传身教的本意。所以只有爱,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达成预期的目标,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栋梁之材,我们才能不愧对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责任编辑:严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