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治校之道:循规律
2016-05-14提质量求创新张朝亮胡文富
提质量 求创新 张朝亮 胡文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期望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只有将初中学校办成有特色的优质学校,才能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遵循规律、提高质量、创新发展成为初中学校校长的治校之道。
[关键词]初中学校;校长办学;治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4—0009—03
初中时期是人在受教育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处于人生中绚丽多彩、充满幻想的美好花季,却也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成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一个时段,而人的发展往往是由这一阶段奠基。正所谓:“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要解决让家长、社会和老师都感到棘手的初中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关键还在于校长的治校理念。正如“狮子统率的羊群完全可以打败羊统率的狮子群”一样,学校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校长的思想理念、专业水平以及教师的能力素养等,综合成为一所学校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
一、特色品牌是优质学校的灵魂
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是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当前,党和政府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通过各种努力使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素质、管理水平大体相当,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众多学校的硬件都处于同等条件的前提下,人们不仅期望接受更多教育,而且希望进入优质的学校学习深造。那么,如何打造优质学校?首先要以超前的办学理念为导向,其次要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最后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做保障。如此,才能实现打造名师、培养名生和创建名校的目标。笔者认为,一所优秀的初中学校,校长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精湛的队伍、做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出特色品牌。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既是课程理念的执行者,也是学校治校理念的落实者。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因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牛鼻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会用他们的品行感染学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惟有名师,才有名生;惟有名师,才有名校;教师的前途,就是学校的前途,教师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
做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应努力探索出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培养方式,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以培养“具有品学兼优、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人才”为目标。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面对兴趣、爱好、特长异彩纷呈的青少年学生,就是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真正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赏识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缺点,考虑到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总结、积淀与升华,是学校办学优势和特长的体现,是学校在未来办学中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具体来说,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特色就是品牌,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想办法探索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学校才会拥有发展的活力。
放眼世界,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总的价值取向;面向未来,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导向。注重内涵发展,努力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出名师、育英才”的初中学校,是校长办学的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围绕“遵循规律、提高质量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开创出一片天地。
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依法依规办学
中小学校务管理涉及办学思想、发展目标、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诸多要素,对于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目标,为中小学深化管理改革、提高学校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
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学校办学实践中,执行好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坚持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二要注重制度建设。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是靠校长办好学校仅仅是靠个人,只有靠制度办学才能使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常规管理制度是学校借以约束、激励师生,规范其日常行为,使得学校工作能够正常运转,保证教学生活井然有序。制度的建立,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遵,有据可依,有度可评,为逐步实现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可靠保证。
三要规范办学行为。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中小学校的基本职责和自主办学的前提,校务公开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因此,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不仅是政府和行政部门提出的要求,更应该成为学校自我约束的准则。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
初中学生的身体、思想、知识都处于爆发式增长时期,是个性养成、知识积累和体魄奠定的关键时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初中学生,其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初中阶段的这一特性,给中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高质量教育。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没有质量就没有学校的生存权。在上学已经不成问题的今天,上好学、接受高质量教育成为社会的新需求。任何一所学校,不论历史有多悠久,硬件有多么先进,若不提升办学质量,依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法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只有以超前理念和优质管理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四、创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初中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处于迅速成长中的青少年,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机制同样需要创新。对于创新者来说,其价值恰恰在于“价值”的增长,学习可以使很多人“成绩”优秀,创新却是个体间差别的最佳裁判。创新要敢为天下先,即改变过去不尽合理之处,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获得领先的机会。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管理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学校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校长,要具有饱满的教育情怀,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智慧。即使遇到种种困难,也会勇敢前行,在创新道路上不断迸发出炫目的火花。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碰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校长是一种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这意味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是学校发展方向的引领者、教师成长成功的推进者和特色育人平台的创设者。校长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校长的思想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的领导力就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校长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把一所初中办成真正有品位的优质学校,既要有行动,还需要引领。
[责任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