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党校环境教育的与实施方法
2016-05-14孙学芳
孙学芳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4—0015—02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就已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重视,被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环境意识已深入人心,保护环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公德。在国内,教育部也于1991年把环境科学作为一级学科提到重要位置上。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环境教育至今却未能引起各级学校足够的重视。随着某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经济,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再次提醒人们:开展环境教育刻不容缓,树立人人保护环境的意识任重道远。
一、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环境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分析我国现状时指出,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利用和保护,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环境素质,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归根结底靠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抓好中小学环境教育,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未来劳动者的环境素质。只有在中小学普遍开展深入的环境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科学意识、环境道德意识,激发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生产中,形成自觉尊重自然、爱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方式,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应把环境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并常抓不懈。
那么,如何开展学校环境教育,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建议与方法。笔者认为,不妨从实际出发,比如,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学习有关知识,组织师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环境意识,并对教师提出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等等。
二、环境教育的关键是首先提高教师的环境素质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中小学是环境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把环境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学课程中,涉及环境教育的课程有很多,例如地理、政治、生物、化学、物理等。如何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环境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环境素质,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科学素质。只有教师的环境素质提高了,才能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才会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环境教育,较好地实现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目标。
教师如何丰富自己的环境知识,并将之渗透于环境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是自觉学习。主动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书刊,既可提高对环境问题产生及环境现状的认识,又可从中获取相关资料与数据,适时、适量地补充到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中,使环境教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二是关注大众媒介报道。时刻关注电视、报刊等对环境问题的报道,了解最新环境动态,充分挖掘利用新闻媒介的作用,从中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尤其是近期的热点问题,如“沙尘暴”、“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赤潮”、“蓝藻”等现象,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加强现实问题与环境教育的联系,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其环保信念。例如,笔者在地理课讲授“南极地区”时,给学生展示了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卫星图片及其形成原因,分析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生物的伤害及人类皮肤病患的增加等),由学生的感叹可以确定,他们受到了很大触动,并形成了要减少使用制冷剂的意识。再如,在上“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一章节时,笔者提醒学生,身为旅游名城的居民,应该感到自豪,要自觉爱护旅游设施、保护旅游环境。但是在现实中,仍存在素质低下者破坏设施、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在此处还列举了《齐鲁晚报》报道的发生在桂林的一件事,一辆小汽车开过,车中扔出甘蔗的残渣,恰巧一对德国夫妇携小孩儿经过,孩子见状,立即上前将蔗渣拾起,扔进垃圾箱中。每谈至此,学生们无不为如此自觉的环境意识、行为的巨大反差而震撼,无形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让课堂成为环境教育主渠道
笔者认为,各相关学科均应充分发掘环境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之中。地理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理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亦显而易见。作为地理教师,要始终把渗透环境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笔者为例,在教学中注意做到:除上好“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自然资源”、“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等专门章节外,充分挖掘其他章节中的“渗透点”,并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努力使学生树立起环境资源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生态危机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渗透环境法制教育,向学生适当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令的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培养其自觉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在环境中的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增长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如:利用元旦等节日,倡导“保护森林,拒绝贺卡”行动,让学生了解,若全国学生均采取送贺卡来庆祝和祝福,将会浪费大量纸张,毁掉大片森林。如果采用微信、QQ、短信形式送祝福,还可达到避免学生为选购、书写贺卡而耗费时间精力,免受某些不健康贺卡影响的目的;在春游活动时,可结合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或绿化美化校园;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对黄河的局部环境调查,开展“为黄河洗脸”等活动;组织学生对城区环境开展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使学生真正关心身边环境,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举办环保讲座、演讲比赛、漫画展、小报展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环境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势在必行。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思考:在环境教育中我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责任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