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沿边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问题研究
2016-05-14霍文慧李红星
霍文慧 李红星
摘 要:东北沿边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但其目前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未能充分释放对外合作活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跨境合作需求不断增加,次区域合作逐渐加入现有对外合作模式。基于东北沿边地区区位优势,分析现有次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建立经济增长带、调整贸易结构及完善跨境区域交流合作机制的对策,以期促进东北沿边地区次区域合作发展,从而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关键词: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次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15-02
东北沿边地区位于东北亚地区核心地带,与俄罗斯、朝鮮、蒙古有着较长的接壤边界线,在这条边界线上分布着大量的沿边口岸。这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东北沿边地区进行次区域合作。但是由于东北沿边地区当前整体实力较弱,造成其对外开放程度偏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因此,在我国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深化经济合作的背景下,以小区域经济往来带动大区域经济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整个区域一体化为主要模式,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跨越式发展。
一、东北沿边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基础
东北地区由三省一区构成,其沿边地区是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主要战略区域。黑龙江省现有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25个,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1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6个。主要进行次区域合作的前沿地区是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对应的黑河,以及与俄罗斯滨海边疆首府符拉迪沃斯克对应的绥芬河。其中,绥芬河拥有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沿边陆路综合保税区。
吉林省主要拥有的是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区,该合作区是由五国共同组成,是东北亚开发最早的一个次区域合作区,以针对性贸易和便利化投资安排为主要工作机制。作为该次区域合作区核心城市的珲春市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区,以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三区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拥有出海口的地区,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大通道”,更是推动“环渤(黄)海次区域合作”的龙头。而且它还拥有东北地区三大“国家战略”中的两个。它的经济总量在东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大,2014年的GDP为28 626.58亿元,占东北地区GDP总额的38.04%。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要次区域合作前沿城市满洲里,承担了对俄贸易总额的60%以上。因其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而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已然成为我国与俄、蒙贸易的主要交通纽带。同时,二连浩特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次区域合作前沿城市,其拥有唯一一条与蒙古接壤的铁路口岸,同时也对应着蒙古最大的陆路口岸扎门乌德,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东北沿边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1.东北沿边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交通运输效率偏低。东北地区的沿边城市中,大部分基础设施均处于配套不足的状态。虽然政府每年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过就目前来讲,我国东北沿边地区现有基础设施仍无法满足外联需求。在交通方面,沿边地区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系统,存在公路、铁路的密集程度和等级偏低、运输道路与口岸对接不通畅、农村现有公路质量普遍不高等现象,例如满洲里、二连浩特、丹东等缺少高等级公路,严重制约了沿边地区的对外贸易往来。同时,沿边地区政府对有利于对外开放的跨境交通通道建设力度一直不足,致使跨境交流不畅、运输效率低下,无法释放沿边地区参与跨境合作的活力。
2.东北沿边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专业人才和技术匮乏。东北沿边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人才队伍建设一直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平衡。东北沿边地区拥有的大多是二三线城市、县区和农村,没有优越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专业人才主动流入。而且,沿边地区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贸易往来比较频繁的地区,一些非常偏远的地区人才十分稀少。第二,现有高级人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沿边地区当前的科研创新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由于没有良好的科研基地和就业平台,无法在沿边地区开展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工作。第三,缺少教育培训院校,人才培养困难。沿边地区由于教育基地匮乏,对在校学生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无法有效进行;对已参加工作人员的再教育也无法顺利实施。人才缺失是技术创新的掣肘,因此,沿边地区专业人才的缺失致使它的技术滞后。
3.东北沿边县市对内外辐射能力弱,缺乏集聚力强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东北沿边县市的经济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无法达到东北地区经济平均水平。虽然沿边地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的政策支持以及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但由于其本身拥有的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带动与之相邻的国内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而且这些县市的辐射范围也偏小,与腹地联动能力不足,没有呼应集聚能力强大的中心城市,给对外开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它没有完成作为沿边地区参与跨境合作以带动东北地区整体发展的任务。
4.东北沿边地区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首先,东北沿边地区自身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经济体量偏低,因此导致其对外贸易水平较低,贸易规模较小。就如作为吉林省重要沿边口岸的珲春市,与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地位极为不符,没有起到“桥头堡”的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沿边口岸的贸易结构单一,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加工贸易在全部贸易模式中所占比重偏低。现阶段东北沿边地区进口以资源性原料为主,如:原油、木材、铁矿砂、煤炭等,出口以一般性低端商品为主,如:纺织品、服装、鞋帽和大豆等。这样的贸易结构使沿边地区过度依赖进口的资源性商品。最后,一些有条件的沿边地区没有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只充当了国际运输“大通道”的角色,致使沿边地区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同质化竞争激烈。
5.东北沿边地区与境外合作地区间软环境存在差异,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与东北地区相邻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由于毗邻的国家与我国在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跨境合作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协商机制,以致许多项目和产业不能完全对接。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大力倡导对外次区域合作,但是由于沿边地区政府间交流协商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导致了许多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率偏低。例如,俄罗斯对次区域合作并不热衷,致使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提倡在黑河建设的“黑河大桥”迟迟没有建成。
三、东北沿边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东北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我国正在加大对东北沿边地区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除加强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外,更着力打造交通运输工程,使其形成网络一体化。对国内,主要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口岸公路桥梁、旅游公路、农村水泥(沥青)路以及边境一线公路和铁路的建设。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使沿边地区成为内通外联的“大通道”,真正扩大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实现东北沿边地区深度融入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目标。对国外,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合作,推进国际性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
2.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想要解决东北沿边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问题,需要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大量引进内陆地区专业人才,调整沿边地区现有人才分布结构,初步解决沿边地区在参与跨境合作时存在的问题。第二,选择适当地区建立科研基地和大型企业,为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和技术创新提供实施场所。第三,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对沿边地区年轻人员进行再教育,使他们拥有可以参与较高水平工作的能力,方便沿边地区学生接触先进知识理念,为沿边地区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3.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大型次区域增长极。由于东北沿边地区本身能力不足,无法快速推进其次区域合作的进行,所以需要依托中心城市,并且使沿边地区和中心城市逐步进行区域整合、相互带动发展。将中心城市建设成次区域合作总部平台的同时,提升沿边口岸聚集要素能力和对区域辐射带动力,形成联动式合作。在选择中心城市时,需要考虑它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状况、资源情况以及环境承载力,同时,该中心城市必须是聚集人口和产业的主要区域。就东北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黑龙江省应选择哈尔滨、辽宁省应选择沈阳、吉林省应选择长春、内蒙古自治区应选择呼和浩特。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内陆周边县市为依托、以沿边口岸为前沿,形成带状分布,培育大型次区域增长极。
4.调整东北沿边地区贸易结构,推动跨境贸易优化升级。加快沿边地区贸易结构的调整,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使沿边地区形成差异化发展。在进口方面,第一,由于进口的是资源性原料,一些沿边口岸可以进行深加工,提高利用价值,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第二,沿边地区应选择进口附加值较大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在出口方面,争取使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促进加工贸易开展,加大对边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5.建立有效跨境沟通机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东北沿边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除了需要中央支持外,还需要加强沿边地区政府间的协商、交流,建立定期会晤、洽谈机制,使进出口审批手续更加便捷化。同时,东北沿边地区政府可以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时,选择适合区域建立贸易加工区、工业园、保税区等园区,如在黑河建立保税区;还可以尋找边贸企业与邻国外商的共同关注点,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沿边地区举办东北亚国际旅游合作交流会、洽谈会等。
参考文献:
[1]吴冰.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10(8):42-44.
[2]赵述.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4):38-41.
[3]李静秋.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变化及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启示[J].区域经济,2014(1):13-16.
[4]李天籽.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边界效应[J].学习与探索,2014(7):121-124.
[5]崔亚平.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合作的机遇与挑战[J].辽宁大学学报,2008(3):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