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5-14靖杨萍亓文涛
靖杨萍 亓文涛
摘要:当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实现此目标提供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日趋成熟,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本科;研究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58-02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由此引发了教育工作者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常是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我实践来获得经验,养成较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专题研究,以培养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他们紧紧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包括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及最终解决问题,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提供一种动态、开放和多元的环境,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轻松获得更多知识和学习体验,它促进大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生学习范围。
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强调“怎么学”。自18世纪以来。它经过三次大规模地发展。第一,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主要是欧洲,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人,其目的是使人祛除蒙昧、迷信和盲从,强调理性;第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是美国,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康茨和拉格等,其目的是培养人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第三,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是美欧等国,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和费尼克斯,他们论证了“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精英。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国内相关教育工作者已对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人才培养展开了大量的培养和研究,并得出开展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国内部分知名大学已经建成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试点。国内高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行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2)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双导制教学模式;(3)制订卓越型人才培养目标;(4)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注重思维活动,重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国力的增长,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院校相关硬软件的相关投入,通过改变和提升相应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也将更有效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系统,它将会改变传统大学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将会给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学习模式带来崭新的变化,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便利和更宽广的知识视野,将会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大学网络的普及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学习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教师可通过设置不同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随着计算机网络在高校中的应用和发展,其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计算机网络具有自身优势,如:交互性、发散性及开放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便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听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的课程,还可以在网上与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借助于信息技术,大学校园中具有成熟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如:现代化的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科技馆和学生公寓,通过网络学生可随时获取知识并可得到教师的指导,从而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尽可能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要求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和判断,进而去解决问题。这使每个学生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2.利用制作的课件和建立的资源网站,学生可进行自主听读,教师可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可将课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对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和课件难易程度不同,确定听读的时间长短和次数,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则采取多次和长时间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站,将一些学习资料投入到网站中,也可要学生收集资料来充实网站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完善,网站中会有大量的学习资料,师生可以进行网上资料搜索,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这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交流的网络空间。以上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形式不拘一格,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学校教师可通过多种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评价应遵循肯定性、鼓励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培养和能力培养。所以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注重应用、注重体验、注重全员参与;评价的标准应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最终是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可以被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它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文化及科学的新的课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作用亦愈来越明显。同时,鉴于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国家也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这利于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夷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l,(2).
[2]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2,(2).
[3]叶桂芹,张良平.联合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