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6-05-14任胜章李润泽赵孟
任胜章 李润泽 赵孟
摘要: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与培养规模的扩大,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渐突现,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建设和管理指导教师队伍。在本文中,我们对高校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建设和管理好导师队伍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7-02
高校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多学科、多专业、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撑的系统性教育培养工作。在这样的复杂教育工程中,教育硕士导师队伍起着核心主导作用。研究生指导教师是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水平、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最基本的学科建设,建立一支教学水平一流、科研能力很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科学合理、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对提高高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导师多偏重于学术型
多数高校对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时间不长,指导教师中大多数是由本校高职称、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组成。大都指导教师习惯用培养学术性硕士的方式培养教育硕士,他们更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科研究能力,而忽视了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将教育硕士按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培养。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其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的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另外,部分高校教师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了解不深,脱离了基础教育实际,也没有深入到中小学去做教学培养方面的调研,只是简单地运用传统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新课程改革认识和研究不足、不深刻。
(二)建立和实施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已成为各高校培养单位培养教育硕士的普遍模式,并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双导师制”的优点在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提高很快,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但在“双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校外导师的课程大多安排在周末或晚上,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正常的周末休息;对校外导师考核与管理办法的难以做到严格和高效率。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建设和管理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议
(一)采取多种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和管理办法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教育硕士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能力水平,保持教育硕士教学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教学水平一流、科研能力很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科学合理、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有重要意义。
1.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发展规划。根据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结合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立学科带头人岗位,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负责制的中青年教师组组成的学科教学专题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学科教育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构成思想道德素养高、科研水平强、年龄和职称结果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梯队。同时增加经费来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目标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访学或进修,使其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严格执行导师遴选高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导师遴选应在以思想道德素养好、科研水平高为前提下,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下进行。坚持淡化学术科研水平要求,强化对教学教改方面的科研水平的研究力度,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成果的评价。结合高校实际遴选那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对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导师进行审核。对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导师要停止招生。
3.组建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校内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理论科研水平较高,但多数缺乏中小学实践教学经验;而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手段方法多种多种,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能力,因此,可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组成导师组,校外导师应从教育硕士教学实践基地中的中小学中遴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遴选出。来共同完成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共同承担教育硕士论文课题选题和指导工作,共同参与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导师负责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生日常学习管理,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制度巩固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保障教育研究生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1.明确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和研究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科教育研究生的“核心”工程。常态化抓教育硕士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的最基础工作,也是最重点工作。加大教学工作条件、导师组办公条件的投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加大校内校外导师的引进、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教学奖惩制度。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加以解决,来巩固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保障教育研究生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2.完善对管理岗服务人员、导师组和研究生的考核管理激励制度。制订并完善《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指导教师考核奖惩办法》和《研究生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教育硕士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度。对负责任的导师组要进行奖励,同时对不负责任、不认真指导教育硕士的导师组相应的惩处、甚至取消资格,使教育硕士导师也要“能上能下”。
3.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对评教结果低的教师,组织专家组进行改导师各个教学环节检查评估,对他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避免学生恶意的打击报复教师。对符合实际的导师进行限期整改或进修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能力差的导师转岗或取消教师资格。
综上所述,由于多数高校教育硕士专业招生培养工作时间不长,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有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些是我们管理人员重视不够造成的。但是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教育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需要我们加强制度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人员思想道德素养好、科研水平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真正地做到为基层教育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家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意义[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7-11.
[2]杨欢进.研究生社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108-111.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时花玲.问题与对策: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2010,(30)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