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河北“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6-05-14王林娜
王林娜
摘要:从阐述“学分银行”的概念内涵与功能特点入手,分析创建河北“学分银行”的理论依据,探索创建河北“学分银行”的路径。为有序创建河北“学分银行”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学分银行;概念与功能;理论依据;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4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立“学分银行”作为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促进终身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河北这一位于华北腹地的人口大省而言,开发人力资源,落实人才興省、科教兴省战略是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建河北“学分银行”,推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则是完善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途径。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内涵与功能特点
“学分银行”是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领域普遍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内涵是模拟、借鉴银行的形式,以推动终身教育为基本目标,构建起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地点,学习成果在某一范围内共同认证并能够积累与转换的系统和机制。“学分银行”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学习者建立学分终身登记的教育账户;二是对学习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机构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三是学习者可以随时存储获得的学分;四是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借贷”学分;五是学习者存储的学分达到一定要求可以转换为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六是学习者与获得授权的组织可以查询、打印存储在学分银行的学习档案;七是社会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获取人才信息。我国开展“学分银行”的尝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2010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等省(市)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肯定了“学分银行”在不同教育层次和形式中发挥的学分登记和学习成果认证作用。2016年2月《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更明确了学习者在“学分银行”登记存储的各类学习成果转换成学分可以作为申请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依据,为各省(市、区)创建“学分银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二、创建河北“学分银行”的理论依据
创建河北“学分银行”是基于构建立体化、宽覆盖、全时空、深触角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而提出的,与“学分银行”相关的诸多研究构成了创建河北“学分银行”的扎实理论依据。
1.终身教育理论。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提出的终生教育理论认为:从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来看,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人生成长的某一阶段,而应伴随每个人的终身。终身教育不仅对应某一个体,而且是一种社会思想,并构成了教育政策的核心要素。终身教育是教育在时间、空间和生活上的整合,这期中既包含着教育内部要素的整合,也包含着教育与外部要素的整合。我国在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战略的高度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使得"学分银行"的创建有法可依。
2.以人为本理论。现代社会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人性的张扬与开放,把人才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以人为本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依靠人。明确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离开人的主观努力,一切设想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提高人。通过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学习者不断掌握新知识、新能力,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三是尊重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的需求和生命的价值,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学分银行”的建立消除了学习者在不同教育机构、不同教育形式间的学习壁垒,是各类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折点,是对以人为本理论的践行。
3.学习动机理论。积极的情感是推动学习者认知和技能形成的内驱动力因素,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动机。这种由情感派生的心理状态促使学习者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追求、以自我提高作为目标,并将自己的行为自然地指向学习过程和相关活动。创建“学分银行”的目的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只有学习者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持久的学习欲望,潜心于某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进而培养起生态型、自主型学习习惯。
三、创建河北“学分银行”的路径探析
河北“学分银行”的创建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创建河北“学分银行”的路径探析,能够进一步厘清行动的准则与方向,有效规避风险与失误。
1.科学规划“学分银行”的结构框架。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国际上相关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北省教育资源与学习群体现状,构建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组织结构框架。为了充分发挥河北“学分银行”的社会功能,其内部应分为学分认证系统、学分存储转换系统、学分借贷偿还系统和学历学位申请系统、职业资格证书申请系统等五部分(如图1)。以此结构框架为依托,学习者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便可在认证后转换为相应的学分,再经过学分存储、借贷偿还、兑换流通等环节,实现全省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
2.出台相关的指导文件和教育政策。“学分银行”的创建不是哪一个学校或教育机构能够单独实施的,需要省政府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并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出台相关的指导文件和教育政策。①成立省级“学分银行”领导机构,提供宏观决策和政策支持,协调不同学校、不同教育实体间的学分认证和转换,妥善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②组织专家学者制定诸如《终身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细则》、《课程级别指标及认证规则》、《学分借贷、偿还制度》等规章政策,为河北“学分银行”的创建保驾护航。③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法律资质、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学习成果内涵等进行全方位考察、鉴定,完善河北“学分银行”诚信与风险防范机制。
3.构建完全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学分银行”以学分为认证、存储和转换单元,要求不同教育形式学分的价值对等。因此,应该在各级各类教育实体推行完全学分制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制定以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为载体的学分计算规则,使学习者在不同教育形式学习的同一课程学分互认互通。其次,在全省范围内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和远程学习资源,完善不同层级教育的课程标准,推进不同层级、不同教育形式课程之间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再次,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权力,强化课程质量评价和监督,实行动态的课程质量考核和评估,通过优胜劣汰,保证各类教育课程学分的等值、同质。
4.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从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经验和对河北“学分银行”目标定位的分析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应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重点内容。这种服务有如下表现:第一,以国家、政府及教育职能部门为主导,建设完备的“学分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统筹管理学历教育和职业训练中的学分评价,全方位开展学习者注册、成果审核及信息服务。第二,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构建开放性课程认证标准体系,制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非学历培训相关课程的學分替代目录,提高课程认证标准的社会通用性。第三,强化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充实课程标准、认证标准、学分管理、学分转换推介等资源数据库。学习者可以通过“学分银行”门户网站,以数字化存储、认证和消费为手段,实现自身信息查询、课程标准及认证查询,完成学分的自助登记存储与转换。
四、结束语
创建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河北“学分银行”关乎全省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关乎终身教育的社会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创建河北“学分银行”,能够有效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及在学习成果上的相互认定,满足全省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对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体制障碍、实现教育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昌浩,杜永新.通往明日之路:学分银行之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
[2]邢立新,陈业宁,张坤.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3]刘素娟.机制设计理论视野下的“学分银行”机制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07).
[4]余燕芳.学分银行管理平台架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