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工艺原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05-14刘婧罗小林黄六莲陈礼辉
刘婧 罗小林 黄六莲 陈礼辉
摘要:《染整工艺原理》是旨在培养纺织业人才,以介绍纺织品纤维原料、染色化学、印花与整理工艺为主的专业课程。本文根据《染整工艺原理》的教学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教学手段,布置开放性作业,增加考核渠道的具体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07-02
染整工艺原理是面向轻化和纺织方向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介绍纺织品整理和印染原理与工艺,为纺织印染行业培养能够开发复合型多功能纺织品并制定合理的印染工艺的专业实践型人才。该课程因涉及面广,综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纤维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等多个基础课程知识,同时本专业的专用名词和概念庞复繁多,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与学的难度。由此,帮助学生更系统的串联起各章节知识点,更深入理解书本上描述的一个个动态过程,区分相似的名词与概念,成为染整工艺原理教学中的难点,而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正是突破这些难点的有力工具。
一、“染整工艺原理”教学的弊端分析
1.学生对专业课认知程度低。染整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许多学生对它的了解还停留在这只是一种古老手艺,没什么科技含量也没什么好学的这样一种认知上。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认识,降低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1]。虽然在大一入学时安排了专业导论课请相关教师和专家做专题讲座,但由于课时有限,很多方面只能“蜻蜓点水”不能具体展开讲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后学生大量时间都投入到了如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学习,直接接触本专业知识的机会较少。大四开始染整授课,学生又忙于毕业找工作、考研,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门课程学习上,期末靠突击复习草草应付考试。
2.教学内容广,学生基础不扎实。染整课程介绍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如纺织纤维结构和性能、纺织品整理、染料化学、印花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深入了解这些主题,需要学生预先在植物纤维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上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2],比如纤维素的化学性质,表面张力成因,电子云分布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等,而这些又往往是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学时经常遇到老师以为学生早就熟悉,而学生却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导致老师要占用相当大一部分课时来回顾学生们大二、大三基础课上学过的内容,而原本计划本课程要重点介绍的新内容却因为课时不够只能匆匆带过。
3.理论课形式单调。染整理论课的安排大致上是在介绍完纤维和表面活性剂等背景知识之后,进入印染整理的正题,其讲授基本都遵循从棉纤维及织物、化学纤维及织物、蛋白质纤维及织物这三方面介绍对应的化学药品、工艺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工艺举例的模式。过半的课时连续采用固定的模式教学,难免会让学生缺乏新鲜感。其次课程内容分类偏细,相同工艺的举例偏多,以纺织品的功能整理为例包括了防水、阻燃等九种整理。仅阻燃整理这一项,单棉织物的永久性阻燃整理就介绍了九种方法,且不论还有棉织物的暂时性阻燃整理和半耐久性阻燃整理等等。大量列举虽然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但由于缺乏生动感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反而觉得枯燥乏味。
二、“染整工艺原理”教学的改革
1.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染整作为一门典型的工科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以介绍定义、概念、原理、工艺等理论性知识为主,课件页面通常布满大段文字。学生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所以十分依赖课件,通常会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对照课件看,而大段的文字常使学生陷入迷茫不知道老师讲到了哪里,听得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听课的热情消磨殆尽。因此,课件必须简化,只给出提纲和关键词,让学生明了这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即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漫无目的的“看”转移到有的放矢的“听”上面来,而对于原理或概念中较复杂的或者动态的描述,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现场作图,或者播放相关动画和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理解。例如,表面活性剂中关于洗涤过程和洗涤原理的部分,其实质是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污垢与织物间接触角的变化。老师播放一段洗衣液的广告给学生观看,要求他们重点观察接触角的变化。再如织物印染前处理中烧毛,退浆的部分,可以展示工厂相关操作的照片和录像给学生观看[3]。让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看到工厂的内部环境,设备装置,了解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实践知识。
2.布置开放性作业,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往学生做作业只是机械抄写书上的话应付了事,并没有深入理解上课的内容。显然这样的作业方式既耗费时间精力,又达不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调整作业的形式,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普遍喜欢从网络获取新信息的习惯,朝着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切实让学生有所得有所学的方向改革。比如老师可以提出一个主题,鼓励学生自己结成几个学习小组[4],通过不同渠道例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做成ppt或学习报告,挑选优秀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5]。如印花章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学生自用的有印花图案的衣服或纺织品,分析其纤维面料的物化特性和印花方法。这样既给了学生选择分析对象的自由,又复习了纤维和印花的相关知识,同时还有展示自己生活的机会。开放性作业的优势在于:①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必须回看课本了解相关的内容;②开放性作业要求跳脱出课本,促使学生广泛搜集课外信息,丰富作业内容;③优秀作业进行展示的环节将学生的角色从课堂参与者转换成了课堂主讲人,心态也从被动接受转换成了主动分享,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积极性;④通过学生展示老师点评的方式,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活泼了课堂气氛。
3.增加考核渠道,改进考核方式。传统的學生总评成绩由出勤、作业、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以出勤为例,经常出现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为了全勤来上课却不听讲;再比如作业情况,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抄写课本缺乏深入思考和总结,完全背离作业的初衷;而期末考试的成绩很多是依赖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提高;综上三项很难真实反映出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听懂了多少,理解的是否正确全面。因此考察应细化到平日课堂教学中来,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随机安排课堂小测,在课尾留出十分钟只针对本堂课讲到的一两个关键知识点提问,要求学生当场书面作答并提交。作答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纤维的缨状微胞理论;防染印花与拔染印花工艺的区别等,允许学生用绘画,列表等自己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再如前文提到的ppt作业,在学生展示结束后,老师可以将所有讲述过的内容串联起来进行提问,比如,印花的ppt作业,老师可以对学习小组的每位同学轮流提问:①你介绍的这种印花方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什么?②这种印花方法适用于哪几类纤维材料?③这种印花方法应采用哪种染料或涂料?对应的糊料和交联剂有哪些?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即对教学方案和内容做出调整。
三、结语
《染整工艺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专业课程,对培养染整方向的未来人才意义深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上好这门课,不单要求老师继承精心备课的优良传统,更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乐于学,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储长流,毕松梅,孙姸姸.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5):112-112.
[2]彭勇刚,纪俊玲,陶永新,等.案例式教学在《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2,34(4):8-10.
[3]张萍,赵志鹏,梁龙,等.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研讨[J].辽宁丝绸,2012,(2):35-36.
[4]张荣华,张立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3):152-153.
[5]高洁,高淑珍,刘杰.创新教育在染整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纺织,2007,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