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2016-05-14孙瑶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孙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为培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媒体为研究背景,围绕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是在中共第十八大会议上,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得出的,需要在全社会当中进行倡导、践行和培育。而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而言,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来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得以巩固和强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得到提升。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以逐渐深入到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领域当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实意义的发挥,就必须强化新媒体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结合。通过对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域创新发展的分析,来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各种资源的整合,来达到对其传播对象、内容、媒介等进行优化的目的。从而真正探索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1.1 取得的成效

我国在2013年正式颁布了有关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内容,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宣传工作形成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体现为,首先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认识上都有加强。且通过网络、报道、广播等舆论宣传作用的发挥,在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同时政府通过一系列扫黄打非工作的开展,极大的肃清了网络、校园环境。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从高校自身来看,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校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上还是专业教师队伍构建上都有所完善。并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渐从理论教学扩展到了实践教学当中,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完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十分有利的。

1.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的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距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还相差甚远,需要在充分结合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进行不断的研究,才能保障其长足发展。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1)高校关于学生应用新媒体开展学习的引导力度不足,使得学生多数利用新媒体开展交友、游戏,而不是查看社会时事新闻。

(2)一些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浅显,只做表层知识灌输,深度剖析不足。

(3)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简单的新闻阅读、浏览,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在任务性强迫学生阅读、浏览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家庭与学校之前缺乏良好的配合,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2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将其自身潜在的各种能力给予最大的发挥,以促进学生在社会中的全面化的发展。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育中的运用,能够通过教学辅助作用的发挥,在为教师的课堂知识传授拓展教学途径的同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具体而言,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首先体现在,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学资源,新媒体凭借其自身丰富、有序、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优势,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其次,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微博等各种交流软件的出现,为教师对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最后,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自主性。新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使教师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新媒体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也极大的便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 媒介的正面与负面功能

3.1 媒介的正面功能及其表现

所谓媒介的正面功能,即是指传播媒介对社会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传播媒介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件的报道,让民众了解到最新社会的运行动态,为民众的正确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和理论依据;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倡导、支持和反对,使社会、个体心理的思维和行动趋于一致,使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对固有社会文明、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优秀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可以说,正是依靠媒介的正面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被广大民众所认知。

3.2 媒介的负面功能及其表现

所谓媒介的负面功能,是指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的、消极的作用。由于“媒介环境”和“现实环境”存在着差异,人们往往将“拟态”的“媒介环境”视同为“现实环境”,产生行为误差,这是媒体的负面功能产生的根源。很多传播学学者将媒体的负面影响概括为消弱公众的社会批判精神、导致人们的心灵隔阂、暴力和色情泛滥,甚至导致政治渗透和文化侵略等诸多方面。我国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沉溺于网络,是造成我国青少年成绩下滑、辍学甚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经济、技术以及传媒控制上的优势,单向地向发展中国家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政治体制和文化等“软实力”,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文化安全乃至政治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极为频繁,思想高度开放自由,倘若不加以正确地教育引导,很容易在极其复杂的媒介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严重干扰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策

4.1 更新观念

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观念,如果将传统课堂视作大众媒体世界,老师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而在个人媒体世界里,他们使用新的方法创建自己的媒体。因此,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将新媒体技能融入课程,教育学生创建复杂的个人媒体,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满学习的热情和干劲儿。

4.2 优化内容

主要是在新媒体这一高速公路上打造更多的道德模范典型。如果把新媒体平台比喻成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内容则成为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汽车。郭明义微博的成功,不仅仅是利用了微博这一新的媒体高速公路,更重要的是塑造了郭明义这一位文明的司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车和谐的驾驶典范。另外要充分利用影视、动漫、游戏等多媒体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

5 驾驭新媒体,有效运用媒介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路径

由上可见,媒介在大学生的性格塑造、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新媒介素养理论,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充分运用媒介的正面功能,高度重视媒介的显性效果。同时,还要有效整合和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打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模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努力克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教育内容割裂、教育形式过时、教育机制僵化的不足。具体而言,需要从主客观两大方面着手。

5.1 主观方面

(1)澄清认识误区,提高大学生对负面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认清客观的“现实环境”与拟态的“媒介环境”之间的区别,避免由于混淆两种环境而导致认知和行为上的误差,并且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负面功能、隐性效果的认知和反省意识,对社会负面现象、西方错误思潮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领社会舆论的主阵地。

(2)创新教育模式,吸引大学生利用大众媒介开展研习和创作。大众传媒应积极参与针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宣传和推广,可通过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栏、“开放频道”等形式,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媒介信息制作,尤其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创作。

5.2 客观方面

发挥大众媒介社会良性功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强化大众传媒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效发挥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功能,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

5.2.1 发挥好“把关人”的功能,过滤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信息

“把关”即媒介对信息的选择、过滤和加工。由于社会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不计其数,而且深深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烙印,极易产生偏执、僵化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播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媒介的“把关人”的角色,大力宣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效净化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新兴媒介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5.2.2 发挥好“议程设置”功能,建构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环境

如果说“把关”是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议程设置”就是对社会话题的刻意安排和对公众注意力的有意引导,它是引领和导向。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运用“媒介设置”理论,一方面借助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社会媒体,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制作和宣扬爱国爱党、改革进取、尊老爱幼、文明礼让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人物专访、专题报道、影视作品等内容,营造健康向上、和谐进步的社会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还要有效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报刊、网络论坛等校园媒体以及名师讲坛、文体活动、演讲征文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关心,关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5.2.3 加强媒介管控,强化媒介的行业自律,提升媒介的社会责任

媒体怎样对传播信息进行“把关”、对社会舆论进行“设置”,是对传媒机构的控制和监管,是影响传播活动的外部因素。在我国,大众传媒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接受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共中央《关于坚决、妥善地做好报纸刊物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媒介的监管,整顿长期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反爱国主义等错误思潮,打击黄赌毒、格调低劣、内容污浊等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刊,打造风清气正的传媒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肖健平,何如一,贺志明.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J].华章,2013(09).

[2]苏国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01).

[3]石海兵,刘继平.论大学生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03).

[4]王鹏.新加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