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介对于公共生活的影响及其反思

2016-05-14牟锦萍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反思影响

牟锦萍

摘 要:社交媒介对于公共生活的影响有着非常复杂的作用机制,因为在社交媒介的助推下,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成为公共生活焦点的可能。随着社交媒介成功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更为深刻地影响着人际关系和公共生活的发展。社交媒介的研究也成为当代最前沿也是最混乱的课题,研究者们当然不会站在同一种立场上,用相同的逻辑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

关键词:社交媒介;公共生活;影响;反思

一、社交媒介之于公共生活

社交媒介对于公共生活的影响有着非常复杂的作用机制。在社交媒介的助推下,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成为公共生活焦点的可能。所以,在塑造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上是不可计数的,但是整体方向是可以厘清的,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对于传统大众传媒的挑战;二、民智开启之前的必要混乱;三、抗议行为的突发性。

(一)社交媒介相对于大众传媒的“退”与“进”

大众传媒(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对于知识的传播和民智的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大众传媒依靠大型广播电视公司,具有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并且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处理机制,可以将远隔重洋的实时消息迅速地推送到平头百姓的眼前。尽管从生存关系上讲,社会大众是大众传媒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服务对象,也是它们的信息来源,是客户,也是报道的主体,但是从互动模式来看,大众和大众传媒之间是不平等的。大众传媒总是更加主动,在迎合争取更多受众的同时,它们也在潜移默化地诱导和操纵受众,甚至左右舆论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无冕之王”。在社交媒介时代,大众传媒对于信息资源的垄断能力被相对削弱,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捕获者和传播者,并且真实地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一个口口相传的时代,不过此时的口口相传已经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每一个地区的个人都可以通过连接到其他地区的个人形成一个更大区域的信息共享。而且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直接与新词的发布者之间进行质疑、讨论和沟通。在大众传媒时代,总编辑、知名的记者、制片人等等,就成了意见领袖,因为大众传媒是广播式的信息传递,是从一个中央点向四周扩散的。他们负责挑选信息,过滤信息,是信息的“守门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这些传统的意见领袖的地位在逐渐下降,不过过程是逐渐演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化媒体时代,新的意见领袖会在新的人群中产生,由于各种机缘巧合,譬如他离事故现场最近,在一个信息传递如此快速迅捷的时代,他就可以立即成为意见领袖,但是,一旦该事件过去,他的意见领袖地位或又恢复常态。因此,尽管网络社会是平等的、民主的,但仍然会出现许多强的信息节点,有的信息节点是“流星”,而有的是“恒星”。

(二)网络暴力的泛滥与前途

社交媒介主导下的信息传播,相较于大众传媒,也表现出许多缺点,尤其是信息的杂芜、观点的非理性与情绪化。尽管有许多意见领袖在严肃地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谨慎地发表看法,但是整体状况依旧是混乱的、充满语言暴力的。比起大众传媒时代观点分明的立场,这看似是一种退步,实际上是退中有进。社交媒介在公共生活中的表现,尽管如此“乱哄哄”,如此多的暴力丑学,如此多的非理性、情绪化,但是,这样的状态是民智开启前的一种“混乱”,而不是一种不可收拾的混乱。在中国的教育和思想辨争的历史上,很少人讨论譬如公正、正义这样一些基础的概念,这样一些普世价值,因此,社会化媒体表现出有利于公共话题的形成和理性思考。只有言论自由被保障和实现,只有社会化媒体继续保持开放而非管制的状态,信息和观点的竞争才会“优胜劣汰”,否则,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确,会有一些谣言出现,但是因某些谣言就“拷问”公共生活的伦理底线,欲以权而管制之,就会极大地背离社会化媒体的价值主张。相反,谣言会在信息的竞争中不断被揭穿,而最终凸显真相。

(三)公共抗议的新特征

在巴西,犯罪不受惩罚是驱使大规模抗议的问题之一,而抗议的导火索则是公交车费涨价引发的;在突尼斯西迪布济德,一场因蔬果零售车发生的争吵引发了阿拉伯春天;在伊斯坦布尔,一个城市公园建造购物商场的计划引发了骚乱。这些运动都直接与社交媒介相关,事件的导火索微不足道,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行动;抗议的初期只是与激起众人愤怒对抗的情绪有关,随后这种共同的情绪开始寻找公共生活的敌人;抗议活动是平行而机敏的,官方的反应总是垂直且僵化;年轻人称为主力军,通过一系列张扬戏谑的行为来表达抗议。社交媒介可以瞬间传播引发群体公愤的公共事件,并导致人们走上街头,采取行动。与传统的公众抗议相比,这些群体行为传播更快更广,爆发的时机更为突然,并且运动的转向往往非常令人费解。尽管如此,社交媒介所传导的集体行为却差强人意,它们更像是对长期积压的愤怒情绪的宣泄,短时间内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却很难长期坚持,对于社会问题的改观也没有足够的建设性。

二、研究者关于社交媒介的三种反思

综上所述,社交媒介已经成功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际关系和公共生活的发展。在21世纪初的短短二十年内,可以夸张地说,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无论知识分子或者大众,其个人生活的变化几乎都是与媒介环境的急剧改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生活经验中的许多重要方面都是通过社交媒介来展示的,因为社交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人们的社会经验许多都是在社交媒介的参与之下构成的,并且是在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次又一次被重构的。但是,面对社会媒介的迅速兴起,人们在一位接受的同时,也会进行相应的反思。社交媒介的研究也成为当代最前沿也是最混乱的课题,研究者们当然不会站在同一种立场上,用相同的逻辑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研究下面,还是存在集中基本的立场。

(一)批判的立场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秉承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学者看来,凡是有利于大众文化传播的事物都值得警惕和批判,社交媒介文化实际上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社交媒介的发展遵循的是资本主义的市场法则,在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下,社交媒介产品不过是市场上的消费品而已。作为一种商品,它是资本主义赚取利润的工具。社交媒介开发商通过相同产品的复制和繁殖,将大众限制于统一标准之下。任何借助社交媒介的社交行为,撇开其内容,在形式上始终是受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限制的。这不仅会使个人丧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而且由于整齐划一的形式规范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方式,控制和规范着用户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与此理论相关的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是,将社交媒介看成是“被奴役者的消遣,给那些愚昧无知、身心交瘁、可怜虫们三星用的娱乐……除了给人带来自我消遣以外,它即不能拨弄出心中的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

(二)协调生产的立场

消费生产的观点。该流派认为,社交媒介并不是由某一个社会阶级独创的,或者单方面给定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逐渐生成的,是多方面协调和互动的结果。所谓的消费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市场原则在运作社交媒介,进而操纵手中的消费行为并攫取巨额利润;另一方面,受众在消费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他们具有独立性和选择性。该立场在承认社交媒介中存在着主宰与被主宰的权力关系的同时,强调了矛盾的另一方面,即受众并不总是任人宰割的,他们可以用规避策略来与主宰者相周旋,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社交媒介的意义并不是由某种机制预先裁定的,而是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当然,消费生产论的观点或许过于乐观,但是这一理论将拓宽了关照社交媒介的思路,尤其是给予受众的消费行为以积极的阐释。

(三)媒介阐释的立场

媒介阐释学的观点。这种立场的源头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令人惊骇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开创了媒介阐释学的先河。在麦克卢汉看来,由于媒介是人们与外界打交道的唯一途径,因此不同的媒介可以看成是人体不同感官的延伸,而媒介的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模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深刻作用的是社会主导的媒介形态,而不是没解锁承载的信息。媒介阐释学的思想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它许多学派和思潮都可以被吸纳其中并非封闭系统,许多学派和思潮都可以被吸纳其中。由媒介阐释学同样可以推导出后结构主义的主题批判理论,即如果人的日常经验室友交往的媒介方式塑造的话,那么新的媒介和信息方式会促成语言的彻底重构,“这种重构会把主体建构在理性自律个体模式之外”。由此,“以往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主体就会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并被不断质询为一种不稳定的身份”。到此,会引出如下结论:所谓主体既不可能是先验的,也不总是为意识形态所控制,而必然是开放的和变化的,是以具体的社会环境作为背景,在社会的交往行动和交往结构中逐渐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杜迈南,何姗,焦宝. 校园SNS拟态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回归[J].青年记者. 2007,(12).

[2]段兴利.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特征及培养[J]. 科学经济社会,2010,(03).

[3]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古玉立,李大鎏. 从 Facebook到校内网——我国校园 SNS 网站发展分析[J].南方论刊.2008,(07).

[5]乔治·H·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6]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伊尼斯. 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蒋原伦. 媒介文化十二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6.

[9]约翰·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M].宋伟杰、王晓钰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63~171.

[10][13]李若萌.传播学视角下微博符号性的三维分析[J].今传媒.2013,(08).

[11]鲁宏,黄鹏,崔政,李丽,谷雨.Web2.0 时代的网络传播[J]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

[12]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

[14]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7~48.

[15]迈克尔·E 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7]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03).

[18]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87~399.

猜你喜欢

反思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