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二题

2016-05-14姚正安

青春 2016年5期
关键词:子路表弟老家

姚正安

说说“无龄感”

第一次看到“无龄感”这个词,大约是一个月前一位七十多岁的朋友发给我的。凭着望文生义,我以为无龄感,就是没有年龄的概念,所指对象应该是老龄人。

后来到百度搜索,无龄感方面的内容很多。它源自一个丛书名。因为契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故而流传很快,不长时间内,就成了网络热词。

所谓无龄感,是指老龄人不为年龄所累,心态年轻,心理健康,勇于进取,热爱生活。

无龄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自己保有信心的能力,也是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状态。

我曾见过两位年龄相同的男性教授。一位觉得自己已经老得不行了,懒得出行,懒得接触网络等新生事物,懒得从事一切有益有趣的活动,动作迟缓,语音沉闷,整天将头缩在脖子里。另一位教授精神勃发,活灵活现,说失去的时间太多太多了,要抓紧时间学习、娱乐,讲课、科研、旅游,整天像一条小鱼游弋在浩瀚的大海里。那一年他俩都是四十九岁。

人的年龄如同树之年轮、牛之牙口,表明的是动物生长的阶段,并不妨碍其生长。无垠大地,千年古树多的是。

什么样的态度,注定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注定什么样的人生。

拥有无龄感,不一定能成就轰轰烈烈、顶天立地的人生,但一定可能使老龄生活轻松、愉悦。

一位美国人说过,四十岁人生刚刚起步。这是典型的无龄感生活态度。从某个角度看,此言得矣。四十岁,有学历,有阅历,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而且大都过了结婚生子期,从事工作是不是更加精力充沛,得心应手啊。

一个月来,一再玩味,如同口含橄榄,余味不绝。

无龄感无疑是一个新词,但最早践行者,古已有之。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孔老夫子是最富无龄感的人。

有一天,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起来忘记了吃饭,欢乐起来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

这可不是我在编故事,《论语》里有确切的记载。《论语·述而》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晚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学生、整理文献上,哪还有时间感叹“齿牙摇落”之衰败。

想想也是,如果孔子有很强烈的年龄概念,而且将其摆在脸上,体现在行动上,一定整天唉声叹气,老气横秋,还能与他的学生相处甚欢,以至经常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坐下来谈理想、论人生吗?他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太大了,最大的相差四十来岁,按说师生之间横亘着几条代沟了。正因为孔子心态年轻,积极作为,平等交流,所以跨越了年龄鸿沟,没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老了,甚至嫌弃他老了。有一天,孔子与几个学生讨论人生志向,学生们都不开口。孔子启发说,虽然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些,但不要拘束,谈谈将来想做什么。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发言,孔子或笑或默不作声,唯独曾晳言之一出,立即得到孔子的赞同。曾晳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装,邀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沐浴,到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可见,孔子的心态多么年轻,生活情趣何等高雅。

这个故事就是《论语·先进》里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里的孔子始终是年轻的,阳光的,进取的也是率真可爱的。

孔子的经历是一个传奇,孔子思想的影响是一个传奇,孔子的寿命也是一个传奇。

史料显示,孔子生活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在30―40岁。《史记·世家》曰:“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孔子的寿命差不多是一般人的两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影响人寿命长短的主要有三个因素:遗传、保健、心理,而心理因素的影响几乎前两者之和。不排除孔子的遗传基因好,也不排除他老人讲究饮食在内的保健(孔子在饮食方面确是特别有讲究,另文再叙),但心理健康、心情愉快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不是本人的臆测,有史实作证。

孔子曾几度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有一次在陈蔡之间绝粮,跟随的学生们都病得起不来,性急的子路都发火了。可老人家很乐观,很从容,无忧无虑,保持着君子的品行。没有足够的心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做到。

《论语·卫灵公》是这样记载这个故事的:“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那一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

人有寿夭,草有枯荣,万物皆有生死,此乃自然之理也。一个人一味地将年轮套在脖上,只能越收越紧。倒不如,忘了年龄这个劳什子,行止有方乐生活,率性而为不逾矩。如果能做到像孔子那样“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就更好了。

不要太把年龄当回事,年龄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怎么活,活出怎样的人生,与年龄无头,是人自身的思想行为决定的。

故而,我非常认同“无龄感”。

沪飘之表弟

老舅的儿子,我的表弟,到底到上海打工多少年,还真的说不清楚。只粗略地知道,他在上海收过废品,修过摩托车,开过铲车,现在为一家超市开货车。

期间,他回家建过两次房。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将老家的五架梁改建成七架梁。房屋面积是大了,但没有装修,灰老鼠似的,也没有像样的家具,是一所空荡荡的房子。

那时,他可能正在收废品,建房所用的钢筋都是从上海运回来的。

说到运钢筋,颇有故事性,事后,我们都为他捏了把汗。

他用一条五吨水泥船,运上足量的钢筋,凭着挂浆从江上运回来。用妈妈的话说,船帮子都下水了。

偏偏在航行过程中,挂浆掉了一只叶子,速度一定慢了许多,而且,又走错了路,在江中多走了几十里。

妈妈对他的侄子说,你这个不要命的,如果突然来一阵风,怎么办?说着,妈妈流泪了。妈妈为表弟怕啊。表弟是妈妈娘家唯一的香火,万一有个好歹,如何是好。

表弟却若如其事,说,不碍事,那几天江里都是风平浪静的,江里的小船多哩。如果不从上海运回来废旧钢筋,在家里拿钱买,哪砌得起房子。表弟流露出哀伤的神情。

表弟的老家离兴化城只十多里路,当时都是土路,一遇下雨天,很不好走。经济没能很好地发展,大家的住房条件都比较差。

我们为表弟担惊受怕,也很佩服表弟的胆量。那时,他不过二十多岁。

第二次建房是在前年。这一次大异于前。说要建一幢洋房,没有图纸,是照着上海浦东农村一户人家的样子复制的。

我们不同意他在老家建房。我们说,你儿子快二十岁了,要结婚成家,小青年哪肯在农村住啊。你不如多余些钱到城里买房子,或者在上海东郊买房子。

他回答,上海买不起,你们见过多少个打工的在上海深圳买房的?在兴化城里买房没意思,无亲无故,无产无业,孤零零的,买了也白买。还不如在老家砌房子,有个着落。村里不少人家都建了新房,我们家的房子落后了,矮扒扒的,不成样子。

表弟的面子思想是明摆的,但建房毕竟是他自己的事。

大半年时间,一幢很漂亮的三层楼房真的建起来了。面积很大很大,一楼大厅可摆十张台子。花费了五十多万元。

九十多岁的妈妈,看着娘家人终于建了“画纸似”的房子,高兴得了不得,硬是让我陪她到娘家看看。

老舅说,建房子的钱大都是你表弟夫妇余下的,借得很少。

我们为他高兴,凭打工建了这么高档次的房子,不容易,不简单。

更让我惊喜的是,表弟去年十月间,又买了一辆七座的哈弗车,白色的,外观挺好看。我不懂车,说不上是什么型号。表弟告诉我,上路十多万,是全自动的,连开门都不用动手。

我隐隐感到,现在在外打工的收入也是挺高的,十多年,除吃花用,能余下这么多钱,不错。农民工的待遇,经过多年的呐喊,终于见效了。

今年元旦小长假期间,我到上海东郊的南汇姨妈家出人情。

表弟去了,住在兴化老家的舅舅也去了。

表弟介绍,他们一家三口都工作在浦东,妻子在一个村里老龄活动中心开棋牌室,他和儿子分别在两家超市干活,他们的住处离这儿不远,而且说了村名。

吃了晚饭,表弟带着舅舅回住处了。我想想有点不对头,既然到了这里,表弟又离这儿不远,何不去看看呢,何况舅舅也在那里。

十点钟,叫上一辆出租车。照着表弟提供的村名一路奔过去。可是,开了半小时,还没到。我怀疑司机走错了,或者故意兜圈子。与表弟联系,手机开着没人接听。不停地打。好一会,他儿子接了,说他父亲酒喝多了,已经睡下。我问他怎么走。他告诉司机路线。车在乡间道路上行驶。说了你可能不信,说是上海郊区,其道路状况比我们乡下好不到哪去,也是窄窄的,不甚平坦。

又走了半小时,终于到了一块小空地上,车子没法向前了。表弟与他儿子将我领到他的住处。

在朦朦胧胧的灯光下,那些乡间房子,绝不比我们农村好,比起表弟的小洋房差多了。表弟告诉我,这些房子都是用来出租的,原住居民不住在这里。

走进表弟住的屋子,我大吃一惊。表弟一家就住在这里?

一间十来平方的房子,搁了两张床。家里乱七八糟,所有东西都裸露在一张桌子和几只纸箱里。外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铁皮披子,作厨房。

表弟也许看出了我的惊讶与疑惑,解释道,平时一家人都不在家里吃,这里仅仅是睡个觉。

老人们说过,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这“一宿”,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所需。

表弟住处的实际情况要比我写出来的还要糟糕,如今还有多少人会住在那样的环境里。

在表弟的住处呆了半小时,表弟用他的哈弗送我回宾馆。

车上,我一句话也没有说。我后悔自己到表弟的住处。如果不去,我可能还有多种美好的想像,去了,像肥皂泡一样,一切都破碎了,心里酸酸的。真如一句诗所言,见不如不见。

那一夜,我真的没有睡好,反反复复地想一个问题。表弟回到老家还是非常光鲜的,有房有车,衣服可能也比老家的一些同龄人穿得好些,说不定烟也抽得高档些。但有多少人会想到,他们在打工地过着怎样的生活。我算是真的体验到了,在外打工的,或者叫农民工,他们吃着比较差的食物,住在恶劣的环境里,干得最重最累的活。省吃俭用,要在老家建房,要供养老人,还要抚养小孩。表弟的房子和车子,哪来的,我看到了,我懂了。

我想,表弟之处境绝不是打工队伍里的个案,可以说是打工仔的缩影。一股悲怆之感涌上心头。

虽说,现在国家正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不远的将来,长时间在某一地打工的,户口可落在某地,会成为现实。但他们能享受当地的医保、养老吗,能享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待遇吗?能与当地人同工同酬吗?

这些当然不是我能回答的。但是,这些问题不解决,仅仅解决一个户口,怎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又怎使他们安心放下农民、丢下承包地而做市民。现在顶层设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固然比起水泥丛林的城镇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或者说找到了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但如果人的城镇化停留在户口上,不解决工作生活之种种,即使城镇化了,对农民,对农民工有何益处?这样的人的城镇化又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在上海打工时间已经不短的表弟,也只是沪飘。他的根在苏北,在乡下。

表弟恰似一株浮萍,飘荡在大上海的江湖上。

责任编辑◎青鸟

猜你喜欢

子路表弟老家
我的“唐僧”表弟
最美是老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乡下老家
乡下老家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表弟斌斌
淘气的表弟
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