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与规范

2016-05-14李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言特色规范化网络

摘 要:文章对“软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并以网络软新闻为研究对象,从导语的话语结构、主体语言的创造性以及结语的主观性介入论述了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与此同时,文章认为对网络软新闻的语言使用应该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但也需要规范,并从字词句选用的规范性、语句表达的严谨性以及部分网络软新闻呈现出的严重的媚俗化倾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 软新闻 语言特色 规范化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新闻业务中常常提到的一对基本概念。然而,这对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在业界完全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业界对这两种新闻形式有不同的区分角度。比如有人从新闻报道的类别进行区分,也有人从新闻写作方法进行区分。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理解就是:硬新闻指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消息;软新闻指不平常的、奇怪的、娱乐的新闻,写作风格轻松活泼,主题可能会不应时或不甚重大。

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理解,但是同时我们要指出,绝对地按照新闻题材来对软硬新闻进行区分,也是不恰当的。硬新闻通常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练的,适合即时消息的传递和报道,但未必仅限于政治、经济类新闻,而软新闻虽然常常使用散文式的写法,但也未必要局限在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方面。应该说,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适应于各个领域的报道,因报道的环境和要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而网络软新闻,就是那些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软新闻,我们将以一些著名的门户网站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和规范问题。

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

1.新闻导语篇幅普遍较长,话语结构复杂,常使用引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硬新闻,比如即时消息报道,新闻导语通常是简洁明了,直入主题,常常使用一个主谓句,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基本事件交代清楚。而网络软新闻,导语部分往往比较长,而且不会直接交代主题,往往会通过引用一段话、一段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比较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继续向下看。比如新华网的这则新闻,标题为“难忘‘郅青春”,导语是这样写的: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的相遇和道别。18年前,“追风少年”横空出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年近19岁的王治郅和刘玉栋、巩晓彬、胡卫东等“黄金一代”一道,帮助中国男篮史无前例地闯进前八,世界也因此记住了这个高快兼具、技术细腻的家伙。……

借用热门电影《致青春》题名的语言框架,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导语开头部分以回忆为主线,使用有散文写作意味的方式,勾起网民们对篮球运动员王治郅年轻时代的记忆,一下子就营造出了气氛,再往下才是逐步过渡到正题,王治郅将在本赛季末退役。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的导语看似与主题背道而驰,最后再话锋一转,言归主题,比如这则新闻:

昨晚,央视新闻报道说国产电视剧《潜伏》在朝鲜遭遇热捧,男主角成了不少朝鲜姑娘倾心的对象,女主姚晨在微博上流泪呼唤:“则成欧巴,我们终于混成国际影星啦!”……

从导语看上去,似乎是准备讲述外国电视剧在朝鲜的热播情况,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新闻导语的最后一部分是这样的:

这些都是好消息,不好的消息是,去年11月,韩国《中央日报》曾经报道说,有80名朝鲜人因为看韩剧遭到处决。在这个神秘的国度,群众的电视电影生活到底是怎样呢?

报道口吻的180度大转弯,以一个设问句的方式引起了广大网民对朝鲜国内影视生活的极大的兴趣。这种导语写作方式,在一般的硬新闻中是不会出现的。

2.新闻主体部分的语言富有创造性。软新闻的语言风格非常明显。从用词角度来看,软新闻对词语的选用比较大胆、前卫。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词句都是软新闻热衷使用的对象,网络软新闻中还大量使用外来词、字母词、方言俚语,甚至是临时造词。在篇章特征上,软新闻对长短句式、整散句式的使用不一而足,风格自由,多数也不追求倒金字塔型的写作结构,有的采用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有的使用层层递进式的结构,还经常伴随着引语、插说等补充性的话语。不同于硬新闻的零度修辞倾向,软新闻为了抓住网民的兴趣,非常重视文本写作的艺术,软新闻会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借喻、暗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飞白等都是在软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修辞格式。语体风格上软新闻呈现出一种“混搭”的特征,有时非常口语化,甚至接近市井语言,有时又非常文学语言化,把新闻当做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来写。“混搭”不是“乱搭”,它取决于新闻主题的类型,根据题材选择适合的语体风格,最大程度上吸引网民的眼球。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的软新闻,题目是“盘点影视剧中那些无法复制的极品前任”,里面用字母词“TNT”来借喻强势的女人,并使用了很多诸如“极品”“劈腿”“作女”“闹炸”的网络流行词语,新闻还创造性使用了一些超常规搭配比如,“‘新鲜出炉的离婚夫妻”“校花一枚”“女人沦为前任”等,在语言风格上给人一种很新鲜很风趣的感觉。

3.新闻结语有明显的主观倾向。硬新闻通常是零度情感介入报道,旨在客观传递消息。而软新闻不以事件报道为主要目的,通常是讲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与社会趣闻、明星和名流们的活动、社会或是自然的异常现象,也可以是热点新闻的后期报道和深入报道以及人物特写,等等。因此软新闻对新闻内容的报道通常是演绎式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强调故事化和文学化,这就必然带来软新闻的主观描写和论述的倾向。这种倾向贯穿于整个新闻文本,但是结语部分的主观倾向最明显。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海外版的新闻,是对云南香格里拉失火事件的后续报道,结语部分是这样的:

有人甚至把中国形容为失控的列车,似乎不懂得刹车或无意于刹车。此说未必准确,但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仓促而无序的时代,却有一定道理。为此,有人呼吁: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其实,快未必坏,慢未必好,其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质量,是品质,是从容,是规范。但愿有一天,我们把良知放在利益前面,把秩序放在仓促前面,将灵魂交给责任,将希望留给未来。

这则新闻显然不是在对失火事件调查进程做动态的即时报道,而是通过火灾事件,透视经济至上的时代那种大跃进式的贪快的发展思路。结语部分连用了排比和层递的手法,同时使用了比喻、比拟、仿词等修辞格,生动地表达了新闻作者的主观情绪。

二、网络软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思考

如上所述,网络软新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对于软新闻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应该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我们不一定非要用中央台新闻联播的语言规范要求去对待网络软新闻,毕竟语体不同,受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整体而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使用应该是相对自由些的,软新闻的词语选用也可以适当大胆一些,但这不等于说网络软新闻的语言是无序的。我们认为,网络软新闻的语言在以下方面应该注意规范问题。

1.避免使用错字和出现明显的语病。软新闻即使不一定像硬新闻那样字斟句酌,但也不能失去新闻文本的基本准则。网络是个开放的动态的传输媒介,对于时效性的追求强于其他传统新闻媒介,因此网络新闻的审稿制度也不太严格,很多时候都是即时编辑即时发布,再加上部分网络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稍显欠缺,就会造成新闻文本中的错字和病句现象。软新闻通常文本较长,用字用词较多,语句的组织相对较复杂,这些在客观上都会造成软新闻较之于硬新闻会更容易出现错误。我们看两则有错字的新闻:

5月18日,张梓琳出席BOSS北京时装秀,身穿金色深V亮片吊带裙的她十分性感有带有古典美。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或赞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议。

这里“又带有古典美”写成了“有带有”“获赞”写成了“或赞”。这种现象很常见,都是编辑在新闻发布时同音输入的失误,只要在文本编辑结束后认真审校一遍,这种错误完全可以避免。而语病错误就不是输入失误这么简单了,我们再看几则来自新闻:

一向最懂得打扮吸睛的舒淇这次也不让人失望,出席活动的舒淇选择了一条裸色超柔软面料的深V长裙,腰间的金色宽腰带为整体搭配增色不少,个性而潮流的金色配饰果然抢镜。

当地的居民称对巨石的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

球迷们在酒吧的谈话就是如此。这些谈论只会造成争论,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

“吸睛”应属于生造词,而且在网络新闻里时有出现,这个想表达的“吸引眼球”意思而生造的词语,是不规范的。“对巨石的被破坏”是一个不太规范的欧化句式,很有可能是原版英文新闻直接翻译过来所造成的,应该改为“对巨石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这个句子就更离谱了,明显搭配不当,应该就是“对足球界认识毫无益处”。

2.网络软新闻要加强语言的严谨性,语言表达不能过于随意。虽然软新闻通常在报道一些看似不太重大的社会新闻,有时颇有些家长里短甚至八卦的味道。但是,其新闻的本质不能改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应该因为新闻的题材领域、写作手法的不同而给真实性打折扣。依靠夸大事实,有意遮蔽部分事实而进行选择性报道,从而吸引网民的点击率,是不合职业操守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比如有些软新闻,整体报道添油加醋,特别是在有关数字的报道上过分夸大,以期获得轰动效应。我们看一则来自某网站娱乐专栏的新闻:

《我是歌手》第二季在观众们的热切期待和呼唤声中华丽登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冠名费和插播广告费虽然上涨了好多倍,但是收视率和口碑却远远都不如第一季。

我们对这个上涨“好多倍”的用词表示怀疑,随即查阅相关新闻,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以冠名费为例,第一季的冠名费是1.5亿元,第二季冠名费拍出了2.35亿,同比增长了57%,何谈“好多倍”之说?软新闻也不应该出现这种虚假的报道。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还会出现标题与内容不符的现象,利用虚假内容做标题,吸引网民点击查看,新闻内容却非如此,常被网友斥之为“标题党”。比如,前几天关于云南香格里拉火灾的事件,某网站很早就发布了“香格里拉古城起火原因”为标题的后续报道新闻,赚足了网民的点击率,但是内容却根本不是官方发布的事故调查结果,而只是有关天干物燥,注意防火方面的介绍。这种有意的文不对题的新闻,也属于一种虚假报道。

网络软新闻语言应避免媚俗化。网络软新闻,由于其生活化的报道视角,此类新闻的语言使用限制较为宽松,因此规范度较低,时常呈现媚俗化的倾向。诚然,网络新词语、新语体的兴起是当下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反映,网络上新词新语和新颖的表达方式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软新闻的写作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猎奇的热情。但是语言的通俗,不等于语言的低俗。语言通俗,表示语言的表达比较“接地气”,能够被广大普通的网民所接受,软新闻不是政治说教,不是高高在上让人膜拜的,而是贴近生活,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而网民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新闻语言的低俗,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迎合各类网民,却失去了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新闻,不能只是被动迎合,更应该主动引导。新闻工作者,应该以通俗风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去传递新闻的正能量,而不是以低俗的语言传递低级趣味。眼下的某些网络软新闻,就存在明显的媚俗化倾向,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行业歧视,有的新闻毫无新闻性,通篇充斥着色情和暴力。比如一则新闻,标题为“最美伪娘小灿女惊艳评委,美艳胜过重庆冰粉妹妹”,毫无节制地为打造一个男扮女装的“伪娘”形象而造势,缺乏起码的审美情趣。再比如某网一则新闻“苏北一农民为免费睡卖淫女主动拉皮条获刑”,这则新闻中充满了各种刺眼的词语,新闻本身和犯罪嫌疑人的籍贯并无关系,而非要在标题中非常醒目地描写出来,“免费睡”这个词组的使用也是极度恶俗的,新闻正文中充斥着“壮志未酬”“饱受煎熬”“垂涎美色”等具有挑逗性的词语。明明是一条法制教育类的新闻,生生变成了具有浓重情色味道的微小说。不能不说是部分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平的缺失造就了这样的新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5_0767]。)

参考文献:

[1]潘家云.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2]张威.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新闻界定的质疑[J].国际新闻界,1998,(4).

[3]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李迅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10097;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223300)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规范化网络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