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民阅读与新闻出版改革
2016-05-14陈恺思
陈恺思
【摘要】《中国出版年鉴2015》与《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全国国民阅读与新闻出版改革的新的材料与视角。当前背景下的纸质书籍与电子阅读“双规并行”的状态或许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提高电子出版物的质量,加强网站、网页的准入与监管,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务。同时,“健康阅读”即视力保护的问题也正在凸显而亟须对策。
【关键词】国民阅读;出版数据;媒介融合;健康阅读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4年对新闻出版业而言是不容忽视的。这一年,惠及新闻传播行业的政策相继出台,“变革”与“融合”奏响了主旋律。如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的融合方面,在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业务、建设新媒体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并购实现优势互补等领域初见成效。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实体书店图书零售市场一改前两年负增长的局面,实现了3.26%的增长[1]。
2015年10月面世的《中国出版年鉴2015》与2015年4月下旬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视角。利用SWOT理论(Strengths、Weaknesses内部因素,Opportunities、Threats外部因素)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的思路,通过对2014年的出版、阅读调查数据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全民阅读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一、当前背景下的纸质书籍阅读问题
在互联网全方位渗透和新媒体迅速风靡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论者认为传统媒体正在走向末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最终会失去它们的受众,甚至放出危言,说纸媒很快就会消亡。但是,2013年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当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是4.77本,比2012年反倒增加了0.38本。2013年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的2.35本也有所增加[2]——这是“唱衰纸媒”派所始料不及的,也说明仅仅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预测往往是不大准确的。总而言之,纸质图书的增量大于电子图书,“狼”似乎并没有“来”。可是一年之后,情形发生了显著变化: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比2013年减少了0.21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2本,较2013年增加了0.74本。数量虽然并不吸引眼球,但是,这一增一减,已经鲜明地告诉大家: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电子图书对于纸质图书的冲击呈现势不可挡的势头[3]。而图书、期刊、报纸的出版总量更是不容乐观。2014年共出版图书44.8万种,较2013年增长0.9%。但新版图书的出版量为25.6万种,降低了0.04%。总印数81.9亿册(张),降低了1.5%。定价总金额1363.5亿元,增长5.8%,但利润总额117.1亿元,降低1.3%。同时,2014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966种,较2013年增长0.9%;总印数31.0亿册,降低5.4%;总印张183.6亿印张,降低5.7%。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12.0亿元,降低4.5%;利润总额27.1亿元,降低5.4%[4]。定价在增加,营业收入与利润都在降低,可以说,纸质书籍阅读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说图书方面是“秋风趋紧”,那么,期刊与报纸就是不折不扣的“寒冬逼近”,亟须“抱团取暖”。尤其是报纸一端,在定价增长的形势下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双双下降两位数,前景自然堪忧。行业报纸不允许强行征订,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报刊退出业界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利润与销售额的明显下降也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2014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5355种,较2013年降低19.2%;发行数量3.6亿盒(张),增长5.5%;发行总金额20.1亿元,增长17.8%。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增长18.2%;利润总额4.1亿元,增长22.7%。而本年度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较2013年增长33.4%;利润总额265.7亿元,增长33.3%[5]。出版没有增加而发行量上去,发行总金额居然增加近两成,利润增长两成以上,数字出版更是如日中天,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增长都超过三成,形势大好,不是小好。
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自己的市场与读者。而且,这种“双轨并行”的状态或许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虽然有所减少,人均报纸阅读量下降了5.82期(份),但期刊的人均阅读量增加了0.56期(份),因为进入了数字出版时代,相当一部分报纸杂志已经可以进行数字阅读。所以,这种拉锯式的消长,说明“一边倒”的局面并没有形成。而且,纸质读物阅读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二、关于电子出版物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2014年数字出版的腾飞速度惊人:营业收入3387.7亿元,较2103年增加847.4亿元,增长33.4%,增速在新闻传播产业类别中继续名列前茅。虽是连年递增,但2011年比2010年只增加了1%,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2.1%,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2.3%,2014年则是比2013年增加了3.1%[6]。与此同时,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人均阅读电子书3.22本,较2013年增加0.74本。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同时,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同时,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个小时,近三成手机阅读接触者喜爱“言情”类小说[7]。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手机阅读有统计:七成网民是以新闻为主,而朋友圈里也是资讯、图片、亲情、历史、销售……为主,尽管手机用户中青年占大多数,但是哪里能够有那么多的“言情小说”的粉丝?
就数字化阅读方式而言,2013年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幅度较大的上升,说明网民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甚至是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如今在快速的基础上再次加速,上升了8.0个百分点,可见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推进节奏。
曾几何时,我们的电子期刊不过是纸质媒体的电子版,至多是不能占领市场的、篇幅加大的“电子书”。如今,看看手机微信,大量音频视频、直播版的录像资料蜂拥而至,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是“地毯式轰炸”。但是,我们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究竟在阅读什么?为什么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略有下降?为什么电子期刊的阅读量在下降?除了微博、微信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占据了大量阅读时间以外,编辑水平与电子期刊质量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电子垃圾不仅不能提升精神文明、造福于社会,反而大量造垃圾于社会,破坏了有益有效的阅读。所以,提高电子出版物的质量,加强网站、网页的准入与监管,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务。
三、关于媒介融合与纸质媒体新闻的“深度转身”
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12种,较2013年降低0.2%;总印数463.9亿份,降低3.8%;总印张1922.3亿印张,降低8.4%;定价总金额增长443.7亿元,增长0.8%;报纸出版实现经营性收入697.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为76.4亿元,降低12.8%[8]。《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人均阅读报纸为65.03期(份),与2013年相比,人均报纸阅读量下降了5.82期(份)。虽然对于2014年的报纸阅读率没有权威发布,但是51.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3年上升了将近一成,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六成的人进行过微信阅读,已经说明了纸质报纸的被关注度仍然在下降[9]。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比2012年的58.2%下降了5.5个百分点;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间最长,达到了将近16分钟,但比2012年还是有所减少[10]。当然,这个下降的速度可以作为评估的参考,而未必是“年年递减”直至“偃旗息鼓”的依据。成年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当中,看新闻文章的选择比例为72.9%,亦可见报纸“遇冷”的原因所在:已经在微信里提前看到的新闻,没有必要再去报纸上浏览——除了年事已高、不大上网或视力原因看不了手机微信的读者。但历史发展到当下,获取新闻信息的工具已经实现了“三屏合一”,手机功能的扩大化、便捷化,正在使得电脑渐渐“边缘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按照新闻时效性的概念,纸质媒体新闻的速度、频率自然无法与电脑、手机相比,在便捷性一端,纸质媒体乃至传统电视节目的劣势自不待言。随着微信的深度开发、大量使用,不仅是音频视频,在篇幅、数量上,同样可以洋洋洒洒、鸿篇巨制,让纸质媒体望洋兴叹。在此背景之下,纸质媒体新闻的“深度转身”问题在不少地方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实际上是形势所迫而必须走媒介融合的坦途。不少媒体已经采写编评全方位,把网络新闻部与记者部合二为一,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报、共享平台推送,而后才是纸质媒体的进一步整合。手机推送的短平快的“是什么”,与偏重于深度解析“为什么”成了一衣带水的孪生兄弟,这是新的社会环境与传媒环境的呼唤。同时,在地市级的基层媒体,“服务性”的地位也日渐突出。
同时,在评论方面,越是信息发达,媒体自身的声音即评论就越发显得重要。受众注重的着眼点越来越从“事实”转变为“意见”,因为事实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透明也越来越混浊。通过深度的解释与分析,继续服务于受众,继续引领“正能量”的舆论,也将会成为今后纸质媒体改革工作的着重点之一。
四、关于“健康阅读”即视力保护的危机感
有统计显示,从2014年到2015年,全球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已从13亿增长到18亿。其中,正常使用手机的用户(每天使用APP频率在1次至16次之间)的数量,从7.84亿增长到9.85亿。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比2014年底增加了6000多万人。或曰中国已经成为低头族的“全球第四大国”。而2014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8%,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时长稳步增长,在2014年首次超过了半个小时,达到了33.82分钟[11]。从2012年的16.52分钟,到2013年的21.70分钟,再到2014年的33.82分钟,增速相当惊人。而且,微信阅读的零收费已经昭告了新的“互联网思维”的占领方式,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类似《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之类的电视节目不再需要一个电视台为依托而直接接通了手机。如果再考虑到“成人”的比例中年轻网民会越来越多的实情,网上阅读必将呈现出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面对滚滚而来的屏幕阅读,“健康阅读”即视力保护的问题同样为新闻出版的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问题:我们的眼睛能不能受得了长时间面对屏幕的煎熬?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者,如何控制网络阅读的时间?如何做到网上阅读物的“少而精”,如何利用好宣传部门与物价部门共同的调控?同样为新闻出版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未来提出了新的任务。
总而言之,阅读状态的发展与改变,从外部原因考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说明新技术带动下的新媒体、新业态迅猛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新闻出版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说明改造传统的传播模式,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而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传播体系,服务和引导新媒体形势下的阅读确实顺应了历史的大潮。从个人内部的方面考虑,如何兼顾数字阅读与纸质媒体新闻的需求,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为有效的资讯而始终保持阅读的健康程度,是涉及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如何在数字背景下有效推进健康阅读,真正既适应飞速发展的“微时代”“云传媒”,又坚持用高尚的文明陶冶人、用先进的文化影响人,是新闻出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为岭南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项目“基于SWOT分析法的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QW1416)
参考文献:
[1]市场总体增速放缓〓高校馆成主力军[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1-27.
[2]“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中国出版网2014-04-23[EB/OL].http://www.chuban.cc/yw/201404/t20140423_155079.html
[3]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5-04-21.
[4]中国出版年鉴2015[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453.
[5]中国出版年鉴2015[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453.
[6]中国出版年鉴2015[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434.
[7]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5-04-21.
[8]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新闻出版业产业分析报告(摘要版)[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436.
[9]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5-04-21.
[10]“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中国出版网2014-04-23[EB/OL].http://www.chuban.cc/yw/201404/t20140423_155079.html
[1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