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框架内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隐性文化阻碍及对策研究

2016-05-14卜梦然范东生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对策

卜梦然 范东生

【摘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国内外学业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面临出国留学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难跨越的隐性文化障碍角度出发,分析某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的跨文化交际场合遇到的困难,并分别从学生和教育者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跨文化交际 隐性文化 对策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背景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举措,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教师安排等都体现着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并且今后该项目里的学生面临着出国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处在这样一个跨文化环境中的学生来说,需要面对大量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这迫切需要他们成功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为了顺利完成国内的学业,更重要的是为了今后出国能很好地适应国外的文化环境,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跨文化交际学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末的美国,当时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被一些语言学家或社会学者进行研究,其诞生的标志是1959 年问世的第一部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的《无声的语言》,书中第一次提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术语,它指的是本族语言使用者与非本族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也指任何存在语言、文化背景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80 年代初我国才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进行研究。根据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我们与外国人在不同场合的直接接触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即使是不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在看国外电影或小说时,也是在进行一种间接的跨文化交际,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电影导演是不同的,这种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过程。现今的英语教学,早已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到到培养其交际能力,又过渡到当下的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使用的是否适宜得当,是在学生不断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慢慢磨练的。而在中外合作办学框架内的学生的几乎所有科目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使用的是双语教材甚至英文原版引进教材;他们有大量的外教课程,需要和外国人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中国教师讲授专业课程也往往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他们的课程体系,教师授课方式更多的是模仿国外大学建立和进行的;他们有出国参加夏令营或研修游的机会,都是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

二、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或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历史渊源等,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在所难免,而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障碍的原因又可被细分。Edward Hall曾对“文化”定义如下: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障碍一定来源于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更多的是体现在参与交际的成员对对方文化中的隐蔽文化的无知,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很难觉察。隐蔽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隐性文化。目前国内外有一部分学者及其著作提出了关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概念。Kluckhohn曾提出有些文化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克服的障碍只是冰山一角,是那些显性的文化部分,例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手势礼仪、饮食习惯、文学艺术作品、建筑外观等等;而更多文化障碍的产生是由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大部分造成的,比如观念习俗、宗教信仰、社会交往规则、价值观、世界观、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等。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顾嘉祖教授认为,显性文化是指已暴露的文化,包括服饰时尚、城市规划、建筑物、饮食习惯、家居风格、交通工具、通讯方式等;而隐性文化的范畴远远超过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主要来自精神层面,主要包括人的各种观念,包括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法制观、道德观、个体与群体观等等。而各种观念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对某种文化的特征起着决定作用。徐慧(2007)将日常交际用语和词汇归类为显性文化,将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归为隐性文化范畴。Bialystok(1994)认为显性文化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且不受年龄限制,隐性文化是完全默会的知识,是一个民族的人从小到大在常年的无意识状态下逐渐掌握的本民族的知识,是一种陈式化的意识,受到初学年龄的影响。谢怡(2007)提出了表层文化障碍和深层文化障碍两个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如风俗习惯、语言、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等;后者指的是精神层面的障碍,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这和显性文化及隐性文化障碍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深层文化障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定势与偏见三个方面。刘利群(2004)也指出:文化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同时,它还潜伏在人们的思想之中,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产活动,称之为隐形文化。

综上,显性文化可通过文字和事实轻松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观摩可以直接归纳出来,它既有内容又有结构,是那些外显的、处于文化表层的、相对静态的、容易被理解掌握的文化现象。而隐性文化指那些短期不易被学习到的,内隐的、处于文化底层的、能够支配语言行为的、难以被察觉和捕捉的文化现象,体现了文化与文化间最不同的特征,主要以各种观念和价值体系为表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难克服的,最主要的障碍。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隐性文化阻碍

以下以笔者任教的学校为例,分析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里的学生在国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场合遇到的三种由隐性文化导致的交际障碍。

1.价值观。一般的跨文化交际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是非观念,或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最深层和隐形的文化。在人与人的交际中,价值观对他们的交际方式起到了支配作用,尤其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价值观的不同更容易导致交流受阻。比如下面的例子:

一个中英合作3+1项目中的男生,某日课间与口语外教Raymond(美国人)在聊天,由于平日私下关系比较好,Raymond就邀请该男生周末去他家做客,到时和几个外国朋友一起做西餐招待他。该男生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结果到了周六,Raymond发短信正式通知聚会的时间地点时,该男生早有其他安排,于是很不好意思的拒绝了他。导致这名外教有些生气,回复他道: You know normally no one will say no to a free meal, we prepared this for you. 该男生事后觉得很委屈,他认为Raymond当天只是即兴提出的邀请,类似于中国人常说的“改天出来吃饭啊”,于是就随口答应了。

这是个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的例子,支配这种语言交际的正是中西方两中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喜欢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会做一些“面子上的”寒暄,不想当面拒绝别人。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总觉得中国人办事喜欢“绕弯子”,对小事不太信守承诺。西方人在进行交际时,一般说什么就是什么,交际的目的是“get things done”。以上的小例子中,外教Raymond是认真在发出邀请,也认为这个男生已经当面答应了邀请,就应该记得这件事。而该男生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为外教只是在寒暄客气,所以表面上为了“和谐”答应了,但没想到真的会发生。表面上看,这次交际失败是由不同的言语交际方式造成的,其实是由隐性的价值观差异导致的。人的一切信念、想法、行为都是由价值观支配的。

2.文化定势。虽然我们没有接触过来自某种文化背景的人,但对他有一种既定的印象,英语中称之为cultural stereotype(文化定势)。文化定势作为一种隐性的认知方式,在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某种文化的同时也忽略了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我们在与某类人交际时容易给对方贴标签,造成跨文化交际受阻。

四、解决隐性文化阻碍的对策

第一、从学生自身角度

1.树立隐性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的学生本身应该培养自己对文化的敏感度,在各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时刻观察总结,勤于思考发问。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满足于语言的学习,认为听、说、读、写掌握了就可以成功地在国外生存了。学生应有意识地多渠道地去了解国外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包括价值观、风俗规约、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非语言交际手段等,以便避免文化冲突。

2.培养移情能力,消除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定势。移情能力是人的一项重要的情感能力,它指的是人能自主的避免民族中心主义这一障碍,不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来评价和批判他民族的文化现象。移情的实现有六个过程:(1)承认世界的多元性;(2)认识自我;(3)悬置自我;(4)以别人的视角看待问题;(5)做好移情的准备;(6)重塑自我。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用国际化视角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求同存异,消除偏见和定势。

第二、从教师和教学角度

1.在教学中全方位地引入隐性文化知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中方教师多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他们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质资源,较之本土教师,他们对隐性文化障碍有着更直观的理解。不管是英语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海归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在国外生活和学习时的亲身实例来进行教学,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或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有关隐性文化的知识,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更加顺利地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潜在的隐性文化阻碍。

2.多渠道,多手段地进行跨文化训练。跨文化交际的训练方式已经从最初的单纯讲授发展到今天的结合多媒体等手段来进行。现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也应该利用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素材,除了传统的书本,网络、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剧、国外的各类型电视节目、手机软件等也应该被教师熟练运用到跨文化交际训练当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外教一起参与,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种互动式的体验训练,让他们分演跨文化交际场合的不同角色,然后自己演绎出可能出现的交际困难或障碍,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出现这些障碍的原因,最后由外教来阐述深层的隐性文化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也应该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中丰富的外教资源,除了常规授课,多请外教举办讲座,参加学生活动等,多方面普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离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4]Hall,E.T.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N.Y:Doubleday and Company,1976.

[5]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探究——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4jyxm414)。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