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重用

2016-05-14李耘枞

廉政瞭望 2016年5期
关键词:周勃刘恒贾谊

李耘枞

贾谊天生聪慧,才华横溢,18岁被颇有学问的河南郡守召至门下,21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成为整个汉朝最年轻的一位博士。

贾谊身居官场,却不懂官场规则,依旧书生意气,提出的改革方案“损有余而益不足”,必定要损害王公贵族的利益,自己自然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管仲、子产也搞过改革,没有“待且忍”,仍然得到成功,因为死在支持改革的君主之前。贾谊却没有这般幸运。他有远见卓识,非庸庸碌碌的公卿所能项背,可是为人清高,不懂隐忍,自然遭人嫉恨。

那时的刘汉王朝,经过二十多年休养生息,政局已大体稳定,正值太平盛世。虽然博士只是备皇帝咨询的官员,但贾谊才华出众,鹤立鸡群。每次讨论,别人都难以应对的,他却有理有据、对答如流。

他针对时弊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政治、经济主张,总结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而笞其背”,不仅在刘恒一朝发挥作用,而且在以后各朝都起作用。

汉景帝时晁错的“削藩策”,是其主张的继续;吴楚七国之乱,证明其研判诸侯王的先见之明;汉武帝刘彻颁行“推恩令”,禁止私人铸钱,远征匈奴,都是其主张的贯彻。

可是,如此才俊,最后为何落得了一个悲剧性的下场?

春风得意 马失前蹄

贾谊的才干和主张,深得刘恒的信任和赏识,一年之内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然而,官场有其不可忽视的自然法则,任何蔑视它的官场生物都难以善终。

就在贾谊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遇到两股强大力量的猛烈阻击,贾谊并没有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首先是以周勃、灌婴为首的朝中重臣。他们本来就觉得贾谊嘴上无毛,让他当个只发议论而无实权的闲职倒也无妨,可要手握重权、平起平坐就不能忍受了。

于是,他们众口一词:“贾谊这个洛阳小儿,学识浅薄,一心想擅权自专,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而佞臣邓通则是贾谊面前的另一座大山。

邓通不学无术,得宠于刘恒完全是一个极其荒唐的偶然原因。一次,刘恒做梦想上天上不去,被后面的“黄头郎”推了一把就上去了,醒来之后就到渐台暗中寻找,正巧看到邓通头戴黄帽、穿着梦里一样的衣服在划船。刘恒很高兴,封邓通为上大夫,叫他随侍左右,一起玩耍,并主动为他背书,让他铸钱。

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刘恒,他为人不太圆润,不谙人情世故,对邓通极其讨厌,且不懂隐晦,经常在刘恒面前讥讽邓通。而邓通亦视贾为眼中钉。

不忘初心 忧郁而死

外有大臣攻击,内有佞臣进谗。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到南方的长沙国当太傅。

尽管如此,贾谊仍书生气不改,写下千古名篇《吊屈原赋》,以反词自解其伤悼之怀,惓惓不忘君国之意。一有机会就给刘恒上书,对朝廷大事评头论足。

周勃被诬告谋反,在廷尉府受尽凌辱,贾谊打抱不平,劝谏刘恒“以礼义廉耻对待大臣”。在水深的官场,对曾经的政敌如此“网开一面”,说贾谊正义也可,可爱也可,幼稚也可。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刘恒想念贾谊,把他召回京师,在未央宫的宣室一直谈到半夜。事后,刘恒感叹不已:“好久没见贾生,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啊!”

刘恒虽然赞赏贾谊的才智,却没有像众人想的那样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派到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那儿当太傅。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入朝,骑马摔死。贾谊深深自责,经常痛哭,次年就忧郁而死,享年33岁。

苏轼后来评价贾谊,说他能放下身段跟周勃、灌婴等大臣深交,十年便能得志。可是,那样的贾谊,还是贾谊吗?

猜你喜欢

周勃刘恒贾谊
Integrated silicon-based suspended racetrack micro-resonator for biological solution sensing with high-order mode*
Plasm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graphene-coated wedge porous silicon nanowires with Ag partition*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汉文帝智斗周勃
“两面”袁盎
太尉周勃的顿悟
莫让语文空对月
怀才不遇的贾谊
太尉周勃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