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别在领导面前“躲猫猫”

2016-05-14暮云

廉政瞭望 2016年5期
关键词:机会领导单位

暮云

在领导面前勇于表现,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出风头”。主动进取,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单位的负责。

老 爱在网上说段子的老罗讲过一个真事。说有个年轻人进单位后,见到老板就低头过去、不理他。等到年终考核或者裁员的时候,老板隐约记得有你这么个人,但不知道你的名字,更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不开除你开除谁?

看吧,关键在于你自己,领导心中根本没有过你这一号人的印象,这,难道是领导错了?

你不就是嫉妒

和领导走近了的人吗

现实中是有这么一些年轻人,如果不是交报告,他们决不愿意进上司办公室,谈上几分钟;开会时他们也总是坐在离领导最远的地方,既不提建设性意见,也不提批评意见,要么玩着手机,要么就装着在本子上拼命瞎记;即使点名要他发言,也仅是上气不接下气,仓促结束;在单位聚餐时,他们仍尽量要避开和领导同坐一桌。甚至在闲聊时,他们中一部分人还会说,自己最讨厌那种跟领导混得很熟,拍领导马屁的人。

姚昭前年硕士毕业考进了某省国税局,因为一次偶然原因跟副局长送过材料,后来在集体活动的一群人中被副局长叫出了名字,就被同事“鄙夷”攀高枝了。

“然后我就开始被同事疏远,过去大家偶尔会吐槽单位的一些人和事,现在他们看到我在都不说了,甚至中午都不一起吃饭了。” 不过随着和领导接触多了,姚昭坦言也慢慢会多学到一些东西,“当我某天开始端着餐盘坦然坐在处长对面时,觉得自己算有得也有失吧。”

作为一个下属,首先要给领导一个认识你的机会,然后领导才会找机会合理地派遣你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一个总是躲避领导的员工,是难有成功机会的。今年年初,有一个下派的机会,领导对姚昭熟悉一点,就选定了她。

一名人力资源分析师认为,这里面不少人其实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因为只有越接近核心领导,才能和他们的思想保持一致,而你也会在这个过程里逐渐褪掉你的“员工思维”。反过来,这些在领导的印象中总是“朦朦胧胧说不出好坏”的员工,总是缺少申明自己看法、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显得“怀才不遇”。

年轻人想进步,不要不好意思和领导打照面,身处单位里,本就和领导有了接触优势。西汉时期的魏勃年少时,想接近丞相曹参,但无人可托,就常年如一日地到曹参舍人家门外去义务扫地。舍人感到很奇怪,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忍不住好奇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羞涩地表达了希望引见他见到曹丞相的愿望。舍人就引见了,有一次赶上机会给曹参驾车,他抓住机会参与曹参关于国家大事的谈话,把准备已久的闪光之语抛出了几句,获得了曹丞相的赏识,于是进入了仕途。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把“含而不露”看成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优点、成绩和才能,只能由别人来发现。如果有谁锋芒太露,就容易招来非议。有的领导常常抱怨下属中没有一个精兵强将,而下属又常常感叹自己无用武之地。其实,只有懂得在领导面前展露才能的员工才是一个单位最急需的人,也是今后晋升的潜在对象。

勇于表现,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出风头”。主动进取,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单位的负责。魏勃的行为虽不值得提倡,但这份自荐的勇气和决心却值得学习。

他们为什么躲着领导

“还是跟‘群众在一起更自在。”就职于某市国资委的蒋玉生自嘲,“单位里几十号人呢,我跟大领导距离隔着一万光年,偶尔两次电梯碰到,人家笑眯眯对你点头,你却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觉得度日如年,就是和科室领导一起出差,都觉得手足无措,自己蛮没出息的。”

有不少像蒋玉生这样的年轻人,业务还算过得去,同事关系也很融洽,对上司却总是怀有畏惧心理,平时还好好的,一见到领导就方寸大乱,生怕说错话,或是回答不了领导随机提出的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这类人群对权威人物有一种畏惧心理。有可能是早期家庭管教比较严格或者老师很严厉形成的。有的人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不太爱说话,刻意躲避老师,甚至见着长辈也会躲着走。

关唯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平时有事要找领导,总是会尽量拖延,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硬着头皮找领导。有天晚上身体不舒服,想给分管领导请假,对方式却很纠结。“这个点打电话会不会打扰到领导休息?发信息请假会不会被认为不正式?”

下了一番决心后,她发了一条请假的微信,但领导迟迟没有回复。她又自己嘀咕了:“会不会是领导不高兴了才不回,平时单位微信群上的消息,他都是秒回的啊。”折腾了一晚上,也几乎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才收到领导发来 “好,注意休息” 的回复。结果两天后,关唯无意从一个同事口中得知,当晚领导和他一起应酬,整晚没看手机。

还有一类人因为曾经不成功的社交经历,使他们尽量避免同领导接触,而与领导接触少加深了这种紧张感。

上下级之间的等级关系横亘在那里,这类人对与领导的交流心存障碍,有的甚至在交流之前就预先假设领导都是不讲情理、严厉可怕的人,因此就尽量回避和领导沟通。在这样的回避之下,领导也就很少有机会了解到下属,有时可能只对下属提出要求,很少给下属表达意见的机会。这种情况下,那些不太擅长主动和领导沟通的下属,就更没有机会让领导真正了解自己了。

其实,再英明的领导也是人。不要把领导看得过于高大与神秘,从而产生畏惧的心理。领导一般也不希望自己的员工递上材料就走,让自己只看文字内容,而不是更生动的口头交流。

此外,就属于是个人性格的确内向,不擅长社交的,除了躲领导,就是普通同事也爱躲着,尽量避免一切聚会和交往。

和领导独处时

的“瓦伦达效应”

有的人不回避和领导的交流,但总担心会话不投机而冷场,以至于每次都高度紧张,最后只得敬而远之。

陈云仿现在是一个口吃矫正者,专门帮人解决职场上的一些心理障碍。他大学毕业后在河南当上了公务员,却特别害怕给领导汇报工作,一站在领导面前就紧张,口吃也就越发严重。虽然单位领导理解,但却极大影响了自己的发展,最终辞职。他说,过这关,最重要的是克服心理障碍。

说着容易做着难,有不少职场人士都说过,自己在面对朋友时可以侃侃而谈,但在领导面前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呼吸急促,声音发颤,思维迟钝。

为什么领导有这么“可怕”,是老虎还是豹子?“其实这都是因为你太在意领导。”某市政府办公厅一名科长说,“也说明你很在意自己在领导面前的表现,想一鸣惊人,想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正是有了这些需求,导致你产生了焦虑紧张的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和以前每次表演的专注不同。

在见领导时,谁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而想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这种欲望过强,就会很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完美、出色,因而造成紧张情绪,春晚上赵本山那句经典的“我叫不紧张”诠释的正是这种紧张情绪。

要想和领导有效沟通,必须先过心理关。比如,在电梯间、走廊上,或者是吃工作餐时,遇见领导,可以迎上去并微笑着谈几句,或者说几句工作上的事。而不要像有的同事那样,极力避免让领导看见,即使擦肩而过也一言不发。

如果和领导交流中冷场的话,也没必要太自责,没话找话也是在传递紧张情绪。紧张的状态下,思维受到抑制,只能让谈话更加难以继续。蒋玉生就说,有天遇到领导同乘电梯,他很紧张:天哪,找个什么话题?领导喜欢什么?他眼睛朝着上面,是不是不认识我?18层快点儿到吧……

说话准确、流畅、生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标准。某交通局的新人王博宇有一次和局长一起到外地出差,一路上都想竭力找点话题,但由于紧张总是词不达意,以至于局长最后问到:“小王,你是不是有一点口吃啊。”

要想得到领导的赏识,就需要平日多接触和沟通,懂得争取每一个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与领导匆匆一遇的场合,可能影响你的未来。

猜你喜欢

机会领导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给进步一个机会
看错单位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协办单位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