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研究
2016-05-14刘淑娟
刘淑娟
摘要:目的 考察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相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手足口患儿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78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适当的处理并隔离,对照组单独静注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静注利巴韦林的同时增加干扰素的使用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变化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考察。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退烧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对照组长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腔溃疡消退视角对照组长于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患儿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患儿和有效患儿人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效患儿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应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干扰素; 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简称HFMD)由多种肠道病原体因此,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1],主要表现症状为发热,以及手部,足部,口腔等多处出现疱疹。常见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年龄段最为高发。若治疗不及时可伴随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2],本研究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并考察相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手足口患儿156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83例,年龄2~9周岁,平均年龄为(6.21±1.83)岁,病程1~7d,平均病程(2.65±1.33)d。入选患儿均符合第七版《实用儿科学》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3]。患儿均不同程度出现出现持续性发热,口腔黏膜疹,手足掌部疱疹,少量出现于臀部,同时大部分患儿具有食欲不振,咽部疼痛,腹泻疲乏等症状[4]。膝关节皮疹等先关症状。对于具有严重肝脏,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先天性缺陷的患儿排除在可选范围外,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7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分布,病情以及性别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本研究所涉及患儿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适当的处理并隔离,保持口腔以及皮肤清洁,加强疱疹护理防止恶化和感染,注意患儿的饮食。对照组单独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剂量为10mg/kg,加入到100~15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1次/d;观察组在静注利巴韦林的同时增加干扰素的使用进行治疗,剂量为8万UI/kg, 1次/d。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变化,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考察。
1.3疗效观察及评价 治愈:相关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生化指标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口腔疱疹,皮疹消失,食欲恢复。显效:相关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影像学和生化指标显著改善,体温恢复正常,口腔疱疹和皮疹消退,食欲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影像学和生化指标改善,体温下降,口腔疱疹和皮疹好转,食欲逐渐恢复;无效:相关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持续发热,口腔疱疹和皮疹无好转。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患儿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x±s)表示, 同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中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退烧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对照组长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腔溃疡消退视角对照组长于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儿疗效如表2所示,观察组治愈患儿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患儿和有效患儿人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效患儿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HFMD)最早发现于新西兰,引起该疾病的病毒多大20几种,主要通过粪便,口腔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经过呼吸道传播,四季皆可发病,主要感染5周岁以下婴幼儿。最初症状多见于发热,随后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以及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病情严重化。虽然病情较轻者短时内可以自己康复,但病情严重者少数患儿会由于病情的影响出现死亡病例。手足口病通常表现在口腔与皮肤上,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侵犯患儿的脑、心、肾等内部器官,严重的出现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后期的心率呼吸紊乱以及血压升高等等临床症状。低龄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然全,免疫力低下,感染后全身免疫功能急剧下降,免疫细胞血清水平降低,从而延长病程,因此采取正确的方法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利巴韦林又称为病毒唑,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不毒药物,目前被广泛使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等疾病。利巴韦林是一种前体药物,在进入感染的细胞后能迅速磷酸化,抑制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阻碍病毒RNA蛋白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繁殖)。但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该易出现耐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产生耐药性而影响疗效[2]。
干扰素是在外源或内源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的低分子糖蛋白,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激活细胞内的寡核苷酸合成酶催化寡核苷酸合成,以此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一直病毒核酸信息的专利和翻译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不断增值。同时,干扰素还增强细胞表面人白细胞抗原分子的表达,并通过细胞网络调节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消除病毒。但由于幼儿机体发育不完全,将干扰素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往往会产生一定毒副作用。
因此两种药物配合使用一方面可以降低耐药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用药的毒副作用。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以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用药时间。因此干扰素结合利巴韦林可以适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获得更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怡, 何维,卢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2,(09):1393-1934.
[2]张建华,王莹, 赵华,等.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0):101-102.
[3]张华.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J]. 儿科药学杂志, 2010,(3):61-62.
[4]房辉. 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6例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实践,2010,(02):44-45.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