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6-05-14王子杰马伶伶陈立勇
王子杰?马伶伶?陈立勇
摘 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处于规划阶段,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中高等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职能和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科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服务需求、开放融合、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技术技能强国,势在必行。本文以技师学院为依托,对推进“引厂入校”合作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 完善 技能人才培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分布很不均衡,高技能人才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国内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处于规划、探索阶段,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
一、推进“引厂入校”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间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要求,以技师学院为依托,共同建设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技师学院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立足“企业引领、产品支撑、基地保证”,搞好专业课程开发。在“引厂入校”合作模式下,企业将生产线直接引入校园,学校承接生产项目,企业利益获得有效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因素多方位、深层次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生产性实训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校专业教师协同合作,围绕实习岗位的性质、任务、责任等方面将典型工作项目转化为实训教学项目。通过细化完成每个典型项目所对应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等职业能力,明确实训教学项目的目标、内容、标准、课时安排和课程结构等,同时将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工作经验和精湛技艺作为隐性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实现真正的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形成“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态势,校企共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当前,企业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大都采用“6S”管理模式。在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将企业现行“6S”管理模式引入其中。校企联手,通过教育宣传、成立“6S”管理领导小组、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建设规范实训场所、严格实训教学过程、完善量化考核和监督检查及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等措施,着力营造企业氛围,增进学生的“员工感”。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了解了企业管理的特点,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大大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适应企业环境能力,进入企业后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尽快融入企业。
再次,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为原则,深化产教结合内涵。以“引厂入校”为契机,形成产教一体、校企互动的良好局面,实现技工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职业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在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将技工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二、试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首先,把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机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结合体,其核心是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构筑起企业和技工院校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通道,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其次,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程。强调“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特性,企业根据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可以是岗位新招用人员或企业内部转岗人员,校企共同制定招生与招工方案,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实现招生与招工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技工院校积极参与,校企间依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需求,共同订制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育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采用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
再次,健全相关政策体系,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保驾护航。建立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机制,企业师傅与技工院校的指导教师分工合作,帮助学徒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之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技工院校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帮助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健全“现代学徒制”培训投入机制和补贴政策。
三、深化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搭建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实践证明,开展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对加速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进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保障,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明确组建技工教育集团的指导思想。技工教育集团一般是由人社部门主办,某所技工院校牵头,由相关技工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实体单位,在自愿、平等、互利、协商的基础上加入组成的技工教育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应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
其次,充分发挥技工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作用。通过加强集团成员校际、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在集团内部逐步推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标准,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通过建立集团资源优化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招生就业、师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互补共享、整合优化;通过发挥集团下设各种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教学改革、专业及课程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通过集团内各学校的多方位衔接沟通和弹性学制的推行,实现同层次、同专业学分互认,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与技术技能培训的联动发展,满足学生终身教育及多元化发展需求;通过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定期举办集团内各层次的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通过在集团内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品研发、项目合作,组织职工培训鉴定及专业师资培训,开展集团内校企文化对接等形式,实现校企共赢。
四、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打通技能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当前,打通技能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以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招生和学制改革为基础,以专业设置规范化、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和教育教学过程一体化为重点,全力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1.深化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有效衔接
首先,分段培养,打造中高职教育“直通车”。中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自身特点,灵活采用“3+2”“2+3”“2.5+2.5”“3+3”等分段培养模式联合办学。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职业院校,修完规定课程后,通过高等职业院校组织的“技能+知识”入学测试,升入对口专业就读深造,完成高等职业教育。
其次,通过对口招生,理顺中职学生升学路径。依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后所涉及的岗位需求和生产工艺改革,在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培养目标和突出对口生源优势的前提下,完善以专业技能、专业基础及综合素质为重点的相关考核,形成以专业技能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的中职对口招生评价方式。
再次,鼓励开门办学,拓展中职毕业生在职进修渠道。高职院校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及“学分制、模块化、开放型”等多元教学模式,积极吸引企业在职中职毕业生进修深造。学生们根据各自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进修课程及相关进度,修足学分即可获得高职学历证书。
2.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规范化。以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和转型升级实际、职业分类大典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和企业标准、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依据,规范并制订出统一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目录,同时建立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机制,加强专业建设管理。
其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训课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及实施路线。确定各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难点、结构、内容、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构建综合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再次,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一体化。按专业(群)科学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训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合理衔接;开展“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中高职教师一体化培养,加快培养大批中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建立与行业企业设备水平同步的中高职衔接专业实训设备技术标准,明确各阶段实训装备配置要求并做到衔接共享,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托,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纽带,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实现中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有效衔接互通。
五、构建终身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建立衔接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高校成人教育函授站、组织高自考和对口升学、为高校学生提供技能培训鉴定等形式,在打破了传统管理体制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格局后,实现了技工院校与高等院校在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衔接融通、互补递进,充分展现知识学习、技能培训的可持续性;同时,学校后续教育和培训,无论长期教育和短期、在职培训的灵活办学形式,还是适应教室、实验室、实训车间和工作岗位的教学场地,再到包容学生、岗位工人、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农民工及务农人员的全民受教育群体,特性鲜明,对构建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在构建终身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通过职业院校科学定位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完备的信息化和网络教育资源、与企业设备和管理水平接近的实训基地、融会贯通的校企合作平台等优势资源,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
再次,关注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实现技能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全程开展个性化生涯服务,引导学生做好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突出全程意识,放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满足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促进部分本科院校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技工教育集团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制度化和多元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孙子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12.
[4]史婷婷.终身学习视角下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作者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