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带来的惊喜
2016-05-14崔红伟
崔红伟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以“冰山”为喻,他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还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可见,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文字背后,使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和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选用的篇目中,处处可以见到“冰山理论”运用的身影。大部分学生第一次集中地接触外国小说,怎么通过文字与形象的“八分之一”,去探寻隐藏其下的“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呢?
执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我关注到有一处关于公墓钥匙的描写: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如此集中笔墨写长满锈的钥匙有何用意?这些钥匙背后作者隐藏了什么?
细细分析,发现这段描写中的钥匙有两种:柜门里的钥匙和圣彼得的钥匙,柜门里的钥匙锈迹斑斑说明很少有人使用,很少有人去公墓祭扫,暗示此地的人情冷漠。小女孩这样想,暗示不仅此地如此人情冷漠,他们家乡也是这样;女孩子的妈妈在小时候也这样想过,暗示这种人情冷漠由来已久;两代人对钥匙的想象竟然神奇地一致,说明这种人情冷漠不仅地域广,并且时间恒久!
可神父想象的圣彼得的钥匙为何也是这样?圣彼得的钥匙和柜门里的钥匙又有何不同?
据查,彼得是耶稣12门徒中的大弟子,是个贫苦的犹太渔民,公元1世纪40年代、60年代两度到罗马传教,是耶稣的最早门徒,与西门一同皈依耶稣,跟随耶稣最久,是耶稣最得力的左右手。圣彼得的钥匙传说是基督给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并告诉彼得: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钥匙共有金黄色和银白色两把,金色的那把是开启天堂大门的;银色的那把是开启地球圣殿的。原来圣彼得的两把钥匙可以通向天国的道路,象征着教宗在俗世的权力,寓含着上帝审判善恶的权柄。在神父的设想中,圣彼得的钥匙也是锈迹斑斑,暗示着上帝对人间善恶是非的审判的缺失,这种审判力缺失该有多久才会让一个神父有如此设想?!才会让神父——上帝旨意的传达者,竟然也开始怀疑上帝对公平的安排!
综合地看,母女眼中从钥匙的锈迹是真实可见的,其背后隐藏的是人情冷漠的普遍社会现实,教父设想的钥匙也是这样,原来,冰冷的现实使教父也开始怀疑上帝,借此传达的正是作者要表现浓黑的社会冷漠、人世悲凉!两把小小的钥匙竟透析出如此广阔的社会背景,难怪神父面对母子的到来呵欠连连,睡意朦胧!难怪本该午睡的时刻,神父家的周围却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的呵欠连连和小镇居民的冰冷麻木的目光汇在一起,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读者的心,却激起了这位母亲强烈的自尊心,所以,她夺过鲜花,挽着女儿的手毅然朝大街走去,原以为应该羞愧难当的“母亲”却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审判官,她的一切举动都在告诉小镇上的人,他们无权对“小偷”判处死刑,更没有权利对他做出道德判断。此时,小说主人公的角色定位,“母亲”、“母亲”的小偷儿子和小镇人之间的关系被戏剧性地置换了过来,原来的被审判者转换为审判者,而审判者却变成了受审者。冷漠的人群站在了审判台上,这不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方向吗?
再说说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礼拜二,这一天在基督教中也不是平凡的一天,基督教传说中这一天也叫教诲日,是耶稣来到耶路撒冷的第二天。这一天可谓是耶稣临终前给门徒和百姓们上的最后一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辩论,与意欲陷害他的法利赛人辩论,反击他们的无端挑衅,也教育和引导人们回归正路。所以,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这一天,是耶稣呼唤人性回归的一天,作者把故事发生设计在礼拜二,也是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向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发出爱的呼唤。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宗教文化符号,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更深层的用意,作者希望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的人民从沉睡中醒来,关注自身,关注人性,表达了对拉丁美洲人民觉醒的渴盼。
通过这些宗教文化符号的解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多了一把解读外国小说主题的“钥匙”。虽然和中国小说一样,外国小说离不开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但部分外国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外国宗教文化视角的观照下,才让我们体会得更加具体、深刻。试教外国小说,尝试把宗教文化当做解读文本的钥匙,去探寻隐藏语言表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宗教文化符号具有带动宏大的宗教背景和人生社会主题的功能。因此,这把特别的“钥匙”才具有了“冰山”露在海面上的八分之一的外形,更具有让学生理解海面下面的“八分之七”的内容。掌握了这把钥匙,在这个“八分之一”推动“八分之七”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就进入了“沿波讨源、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明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