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小技巧,破解大难题
2016-05-14许奇升
许奇升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许多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恐惧源”。虽说对孩子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身在一线的老师难免会感叹: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作文、批改、讲评,怎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还是那么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选材太多,亮眼的文章太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有些做作……总之出彩的文章确实不多!这样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同样经历过,同样茫然过,也试图寻找一些方法来破解它。经过数年的摸索实践,一些作文教学小技巧确实带着我走出困境,初见成效,且分享如下,请君指教!
一、创设情景,突破“生动”难关
难题:文章平铺直叙,索然无味
对策:呈现“第一现场”,增强画面感
在批改作文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平铺直叙的文章,从头至尾都是用转述性的语言在叙事,既没有突出的详写部分,更没有细节描写,显然是记流水帐,这样的叙事肯定不够生动,画面感也不强,当然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不过,学生的生活半径不大,又不懂得如何观察生活,怎样捕捉精彩瞬间,写作要生动确实不易。那么,作为老师怎样教学生把叙事写“生动”呢?我告诉学生要在文章中的详写部分呈现“第一现场”,这样文章的画面感更强,当然就可以“生动”起来了。
那么,什么才是“第一现场”呢?“第一现场”强调第一时间显现出来的现场直击感。写作时,尽量让文字有如电视画面一样有现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并从呈现的文章中自然生发出感悟或者隐含内在情感!
愿望是美好的,理论是精彩的,但是如何让学生感受第一现场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呢?我曾创设情景,设计了一堂自导自演的作文课,借以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并下笔写作。以下便是这堂课:
上课预备铃响了,一些同学们似乎是自动屏蔽了铃声,依然在教室里追逐打闹,高声谈笑,好不快活!我酝酿着情绪,悄悄地站在教室后门门外!(这是我第一次“走后门”。)“老师来了!”不知道是哪个机敏的学生高声一喊,唰唰几秒钟,同学们就迅速归位并安静坐好。
我抱着一叠作业本,缓缓走进教室,神情严肃。同学们似乎觉察到了老师脸色的不同寻常,立马挺直了腰背,如幼儿园小朋友那般双手叠放在胸前的桌面上坐好。
“啪!”作业本被我刻意用力甩在最后一桌无人坐的桌子上。周围的几位同学和胆小的女生瞬间被这巨大的声响吓了一大跳。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连气儿都不敢吐,惟有我踱步的声响。数秒的站立环视,班级里凝聚着一股肃杀的寒气,令人不寒而栗!“没交作业的给我站起来!”我一声怒吼!几名同学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头低得不能再低。
……
接着便是我歇斯底里,手舞足蹈的教训过程。(平时我很少对学生发脾气,这自导自演的一课我寻找时机,着实酝酿了许久。)
当我告诉学生这只是作文课的“环节”之一时,学生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似乎还无法从刚刚肃杀的氛围中走出。在我打开PTT《呈现“第一现场”,让作文生动起来!》后,学生才相信刚刚那灰色的一幕果真是老师自导自演的“现场版”老师训斥记。接着,我与大家分享了某位同学记叙老师生气时候平铺直叙的叙事过程,又跟他们分析刚刚他们亲身参与“演出”的那一幕,告诉他们如何抓住第一现场中几个要素,通过细节描写精彩呈现出第一现场的画面,让叙事更有血有肉,让现场更具感染力。最后,在练笔、修改、展示的环节中结束一堂课。
是的,老师有时候就是一名演员,为自己的“演出”创设情景,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你的授课内容,吸收效果也更好。我们也常常可以借助班级现场的学生活动现状,灵活取材,运用于教学中。在这堂课后,我提醒学生多用眼睛观察世界,多用心感受生活,并用文字“艺术”地还原“第一现场”画面,表达感受,这样的文章是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自然“生动”便不在话下。
二、巧用资源,指导“细节”描写
难题:细节描写生硬
对策:巧用影视特写慢镜头指导细节描写
其实,指导学生艺术地还原“第一现场”关键的还在于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不够精彩,“第一现场”的感染力就较差了。
百度中如是阐述“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呢?我尝试运用影视特写慢镜头进行指导。
首先,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让学生明白电影的特写镜头与作文的细节描写有什么共通的作用。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无论是电影的特写镜头还是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其作用无非是为了突出、强调。通过镜头的拉进,以特写来放大所要强调的细节,如在观看《侏罗纪公园》时,多次特写“提姆”、“丽克斯”疯狂逃命时恐惧的表情,通过特写突出强调了人物内心的极度恐慌,渲染紧张的气氛。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小强,都有不少的特写镜头,那丰富的面部表情、忧伤的泪珠特别煽情,令人潸然泪下,这同样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最直接的、最震撼、最煽情的画面感染观众。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作用亦如此,只是电影是通过直观的影像特写出来,作文却是要借助文字将细枝末节用多种手法表达出来。
明白了电影特写与细节描写的关系之后,我便通过慢动作播放特写镜头,让学生找出所观察到的细节末节,并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次做一个简单的排列,然后按照既定的顺序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播放某洗发水广告,让学生观察广告明星的动作、表情并用文字写下短短7秒的细节。学生观察并写下的基本动作表情有侧脸低头、手捋长发,抬头微笑、甩头、长发飘起落下、电眼轻眨。随后提醒大家可以将这些基本动作表情进行进一步的细节描写,并告知学生这是一则洗发水的广告片断,所描写的文字应当符合该内容的需要。有位学生的习作经过修改,还是写得相当出彩,摘选如下:
那妙龄美少女侧着清秀的脸庞,娇羞地微微低着头,一只纤细的小手轻抚乌黑秀发,轻柔顺滑,决不粘连盘结。缓缓地,她抬起了头,嘴角挂着甜美的笑容。猛地,女孩优雅地甩起头,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顺风而飘,秀出一道柔美的波浪,发丝缕缕飘逸,发稍苍劲回弹,轻缓披散在肩头。回眸间,女孩明亮有神的大眼睛轻眨一下,电眼迷人,似在告诉观众用此洗发水就是这样令人舒心!
短短7秒特写镜头,通过慢动作播放、观察,在指导、撰写、修改的反复雕琢下,也能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呈现出来!
三、与时俱进,让“文章”更“潮”些
难题:老调陈词,缺乏时代气息
对策:新时代元素引入作文来
有时候会觉得学生的习作缺乏时代气息,似乎文中的事件、人物语言、穿着打扮等内容既可以是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是更早的年代,也可以是21世纪后的,时代特征几乎显现不出来。再加上缺乏个性的语言,有些文章确实显得“老气横秋”。我想,与时俱进或许可以让文章更“潮”一些!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身边新兴事物文中见。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BRT、动车、高铁、地铁、邮轮、游艇、帆船等全新的交通方式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在这些新交通工具上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很好地观察、捕捉精彩镜头,用文字记录下来,相信可以有全新的感受。当然,我们不应当地被动地接受新事物,而要主动融入“新世界”。如今,我们身边不乏积极追求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分享的“创客”,只要我们愿意学习,主动参与,新事物、新创造会常常光顾我们的,这些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作为作文的素材定能让文章“潮”起来!
其次,将QQ、微博、微信等有时代标志的事物请进作文来。网络时代,从电脑到智能手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一辈,下至幼儿园的娃娃都会使用,许多人已俨然成了众多“低头族”中的一员了,人们已经完全被手机“俘虏”了。此时,适当地在作文中请进“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丰富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媒介之一,或者点缀文章细节等都会赚足了读者的注意力。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具有新时代元素的内容融入文章要适当,不可求多,更不能庞杂,影响事件的叙述,否则效果定会适得其反。
再次,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不宜在文中使用。对于“网络语言是否可以进入作文”的讨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我个人坚持认为:为了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作文中确实不宜运用网络语言及符号。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偶(我)原只是一只菜鸟(刚接触网络的人,这里指初一新同学),三年一晃,已是初三的大虾(能熟练运用网络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在偶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快乐”。不给力的作业,折腾得偶半死。真想倒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这里指不做作业的念头),让作业远离偶。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还可以在某个聊天室畅谈,7456(气死我了)……读了这段“新兴人类”的话,无语了!虽然,新兴的网络确实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但是,错别字、怪癖的说辞确实难以令人接受。学生时代正处于规范学习的最佳时期,学习语言的规范表达相当重要。因此,写作时还是不要运用这样的网络语言、符号。要“潮”,但不能“无节制”、“不规矩”!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学中的任何困难,都不会把咱们逼进死胡同。相反,带着挑战自我的心,开拓思路,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面对作文教学的各个难题,我寻找,我尝试,也迎刃而解!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