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有效活动,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效
2016-05-14马清艳
马清艳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实施活动化教学,只有突出对象的“主体性”,参与的“全面性”,内容的“生活性”,过程的“体验性”,活动才有实效,学生才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活动 主体性 全面性 生活性 体验性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因此,活动成了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载体。活动化教学,则是新理念下品德与生活课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丰富了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活动对象——突出“主体性”
主体性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意义有三:其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其三,是要把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活动的主体始终都是学生。
在教学《危险在哪里》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以下几个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
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危险。由一个故事情境,让学生沿着故事的发展线索去猜想,去发现,从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们发表各种看法都是围绕着危险想开去的。
活动二:信息筛选,初步排危。在小组里把发现的危险进行归类:哪些是你自己能排除的,你打算怎样排除?哪些是你不能排除,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排除它。以上活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参与,主动体验,主人翁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活动参与——突出“全面性”
新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在教学中,如果活动经常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这会产生一些后果:一些学生没有参加的机会,活动实际上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由此,活动乃至教学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容易成为活动的观众或旁观者。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创设条件,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
在《规则在哪里》一课,我设计了两个活动:(1)通过做游戏,体验了解规则。(2)设计了“比一比”活动,小组合作,看哪一组找到的规则多。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在第二个活动前,我缺乏对活动的指导和调控,因此出现一点小小的混乱。如果在活动前进行活动指导,让学生知道合作的过程中也有规则,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会导致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同时,为下一课《规则有什么用》打下基础。
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好调控作用,让活动成为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活动内容——突出“生活性”
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就是活动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活动的素材在时空上与学生相近。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校本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例,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如教学《神奇的手》一课,抓住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小小手这一实在的东西,采用交流回忆,实践体验等方法唤起学生对会做事的手,会说话的手,会表演的手的认识。
四、活动过程——突出“体验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
(一)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实践中体验
一是回归生活,走出课堂“玩中体验”。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组织学生来到教室外面玩一玩,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在寻找春天中进一步感受、欣赏春天的美,体验到春天到来的愉快。
二是利用实物情境,引发学生“玩中体验”。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课前让学生收集过去一年中的衣服、图片、作品、以及用过的物品等,拿出来玩一玩、试一试,让学生感受一年来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共同分享自己长大了的喜悦和快乐。
三是设置特定情境,引导学生“玩中体验”。教学《我的家》这一课的主题活动,可设计亲子游戏,把家长请进课堂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一起表演,以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和了解,进而真切地感受家的幸福与温馨,从中产生孝亲敬长的思想情感。
(二)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
体验的关键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时,可以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三)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在教学《我的家》这一课,让小朋友们来介绍自己的家庭,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开心事或介绍自己一件珍爱的物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从体验生活的温馨中发展到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关心父母、爱亲敬长。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2013.
[2]品德与生活教师用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