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化视域下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框架构建及路径选择
2016-05-14李立飞
李立飞
摘要:当前学校面对的环境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代社会使学校德育工作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空洞说教”的育人方式无法适应当今的形势要求。这些状况的出现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真正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新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德育微课题的发起和前提,从课题组群化、成果实践化、教育课程化、课题生态化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一种框架构建,交流了德育实践路径中的方法措施及经验心得,表明了德育问题课题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课题化;初中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8-2
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应立足平时的教育教学,给德育找好支点,我校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了“‘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这一有效支点。“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就是以占据着实践舞台的德育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为主体,利用课题化的特点,采取“微课题”群的途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加以总结推广,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图研究德育现状、定位德育目标、探讨德育问题、商榷德育策略、拓展德育途径、细化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促进德育人员素养提升的效果或目标。基于此,我校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框架构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实践路径上也在不断思考,现就此话题做一管见之谈。
一、旧汤换新药,德育问题课题化
(一)德育微课题的发起
在德育实践中,众多班主任老师所面临的重大德育课题就是在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后,德育实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没有什么效果。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困惑不解。分析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其一,德育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其实施相对困难、短期不易奏效的主要原因。其二,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严重脱节,降低了学生对学校德育的信任度,这是德育工作难、实效性差的另一个原因。其三,抵消学校德育的社会、家庭反作用力增强。其四,特殊学生群体的扩大,也给学校德育增加了难度。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学校带来了诸如独生、优越、单亲、离异等一个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心灵受创,行为孤僻,对他人缺乏信任,有的甚至玩世不恭。上述学生群体,有着独特的成长背景和性格、气质特征,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有着明显的心理缺陷,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矫治,已成为学校德育攻关的难题。
面对诸多的困境和难题,水来土掩、见招拆招、临时抱佛脚等常规应急性德育方式已呈现疲态,闭门造车、单打独斗亦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一个个新问题出现在“老德育”的面前,困惑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应运而生,把实践中的常规问题课程化,把工作中的突发问题课题化,通过课程研究、课题研讨寻求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就成为我们当下的必然选择。
(二)德育问题课题化的前提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内因)固然重要,因为它是根据。但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还要有学校德育和教育者的指导作用(外因),因为它是条件,所以研究德育问题,提升德育实效,首先要完备外部因素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施教者的德育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德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能动的权力主体。教师应尊重每一名学生,善待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抬起头走路。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接受德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根本转变决非是在教师意志的强制下实现的,再次,教师应树立教育服务观。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育服务上,教师应以自身的素质力量去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现实需要的内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创造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信息,从而提高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每一个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发展。
2.调整教育心态,掌握换位共情。
教师教育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自身是独生子女的也越来越多,大多在顺境中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缺乏艰苦磨砺,他们充满信心但又急于求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培养和锻炼。我认为要取得德育实效,教师教育心态调整最关键的是心理换位,即教师能从心理上与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但是这种换位绝不是与学生一般见识,而是将心比心,做到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满足学生的合理愿望;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宽容学生——以宽待人对学生有包容之心;平等待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外。这种移情换位的心理调整,是取得德育实效的重要条件。
3.提高德育能力,增强方法实效。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包括了解学生、把握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组织语言表达、心理诊断与辅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个别谈话、转变后进生、教科研等11项能力。这些能力对教师提出了高素质的要求,我认为了解学生和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研究学生,对学生了如指掌,对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能融会贯通,运用得心应手,德育才能有针对性、有实效。
4.增强教师魅力,焕发德育青春。
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如果教师都能象明星一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能象追星一样崇拜教师,德育实效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二、涓流入海,德育课题组群化
为了让德育问题课题化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效果,我们把微课题按照年级、班级和德育问题的侧重点组建成了若干个课题群,每个群又设立一个群主,我们要求在德育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每位微课题主持人须有5篇以上读书笔记,每月要有阶段总结,同时还要撰写能反映研究过程的若干篇实践报告,最后,每人要进行总结陈述,以文字实例和图像资料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微课题在组群内须按以下五个程序运作:
1.建立课题小组,论证确立课题。
2.制订课题实验方案,撰写课题计划,举行开题报告会。实行课题组长负责的分工协作制。
3.课题实施研究。在此研究过程中,狠抓“五个环节”,即“寻”:从报刊、杂志、图书、电视、采访、网络以及各种媒体中寻找课题研究需要的信息,并收集起来;“归”:对收集起来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归纳整理;“思”:对初选出来的各种信息加以深入地分析、思考和逻辑推理;“验”:对有价值的信息在推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创”:利用已验证的信息进行大胆想象,提出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4.结题交流。每个课题小组将经过实施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结题报告或结题论文。
5.成果展示。成果内容包括: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关内容的自我总结;在“研究”中对相关德育问题的认识,情感体验的心得;对“三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心得体会;观察、调查、访谈、实验的内容和详细的过程资料;结题报告或论文。展示方法分为:演讲答辩展示、图文展板展示;实验操作展示;德育课堂模式展示。
三、落叶归根,课题研究成果实践化
“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我们的实际工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这里,我们姑且把“研究成果”改动一个字为“研究效果”,也就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老师收获了什么,我们的孩子得到了什么。
学校以德育处为管理和组织机构,引导班主任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选择合适的切入口,进行微型课题理论研究,这种“草根式”平民化的德育科研注重的当然是研究的过程。德育“微课题”主题研讨活动现场,在诸如“如何促成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探讨”中班主任们个个献计献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讨论积极,气氛热烈。同时我们还开展案例分享和主题论坛活动。我校这种“草根式”班主任实践沙龙活动为班主任搭起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
微课题的研究内容贴合实际,因应德育问题的产生而生成。如“三结合”教育有效性方面的微课题,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合力形成的需求中提出的,为此,我们的课题群在研讨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实践尝试,家访的形式、社区的作用的一次次回顾、反思中得到了改善和提高。2014年6月,我们组织了一次集老师、家长、社工志愿者力量的成长心连心教育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德育“微课题”的研究更多是贯彻到德育实践的各个细微环节,对于“日渐凋零”的清明节远足,我们进行了课题探讨,甚至是争论,最终我们决定了这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活动;课间操的形式还应该是松垮的广播操吗?经过论证我们改为了跑操和柔和轻松的球操;运动会开幕式还是例行的走场吗?经过论证,成就了我校的体育节;展示自我的社团节、百家讲坛的师生互动、表彰会、母亲节、教师节……我们探讨如何做好每件事情,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德育微现象,我们寻觅如何解决德育微问题,我们收获教育小成功和大喜悦。
四、追求实效,德育课程化
“常规教育主阵地是课堂”,作为德育常规管理的主力军,保证日常规范教育的有序开展,建立以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渗透德育主线”,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是我们在提高德育实效性构架构建中重要一环。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事情,同时也是全体教师的工作内容。所以,在我校的德育框架中,形成了班主任为班级课题组组长,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德育微课题研究模式。
在学科教学中,也要求教师遵循学科自身的教学规律、德育的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准确把握学科教学和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合理把握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找准德育的渗透点,并把握好德育渗透的角度和层次,做到德育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在组织好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组织好德育内容。做好渗透点的引入,使其自然、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好渗透活动的小结,进行正确的引导,巩固和强化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于教育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学科内容学习渗透、结合学习方法渗透、利用课堂操练渗透、在课外辅导中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五、以生为本,德育课题生态化
无论何种形式的德育,最终的对象都是学生。德育问题课题化的起因是学生问题,过程也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开展。因此,德育课题的研究最终应平民化、生活化、生态化。慢德育观点认为:德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德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慢德育”相对于“快德育”而言,更容易被主体所接受,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加成功。
我们陆续提出了“自主活力课堂”和“活力德育”的概念,从教师座谈到“微课题”,从教师一言堂到“三三六”小组构建,从盲目摸索到“市语文课程基地”,从活力德育到活力课堂,我们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德育生态体系。
总而言之,期待收获、服务学生永远是我们德育人的动力。今后,我们将沿着先行者们的这些道路继续往前走,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进行实地观察、具体分析,依据德育的特征、理念和实施要求,对如何有效开展“微课题”研讨、研讨成果实效化进行更加深入性的研究。当然,德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用心去捕捉,静心去引导,真心去实践,学校德育一定能绽放出心灵交融的灿烂之花。
[参考文献]
[1]杜时忠,杨炎轩,卢旭.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6).
[2]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4).
[3]肖其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Z].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C].漓江出版社,1993.
[5]瞿葆圭.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