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尊神”和“近民就俗”的完美结合
2016-05-14王东芳
王东芳
〔摘要〕山西琉璃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色泽鲜艳,在全国居于首位。介休后土庙则最能代表山西琉璃的成就,有“琉璃艺术博物馆”之美誉。本文从色彩方面研究介休后土庙琉璃色彩的艺术特征:介休后土庙琉璃色彩不仅符合古建琉璃色彩的一般性特征,而且又具有浓厚的介休琉璃色彩的地方个性。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崇圣尊神的神秘化、象征性和符号化的一面;又有其近民就俗、质朴敦厚、个性鲜明的一面,而且后者更接近其“来源于世俗、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本质特征。
〔关键词〕琉璃色彩崇圣尊神近民就俗
我国古代琉璃文化源远流长。琉璃色彩作为传统建筑色彩的一部分,不仅成为古代建筑艺术、审美观念、礼仪传统、宗教精神、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色彩的发展和应用,也受到当时物质技术、人文地理、文化审美、民俗流变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这一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琉璃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色泽鲜艳,在全国居于首位。介休后土庙则最能代表山西琉璃的成就,有“琉璃艺术博物馆”之美誉。该庙位于介休县城西北角,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历史悠久,至今约有1550余年的历史,现存主要为明清两代建筑群,包括五进院落和相配的楼台殿阁。庙内所有建筑都以精美华丽的琉璃来装饰,这些琉璃的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都近乎完美,尤其色彩更具特色,色相丰富多样,细数起来有二十多种颜色,实属罕见。这里,以后土庙的主体建筑三清楼、戏楼、献楼、后土圣母殿的琉璃为例,研究其色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
一、“崇圣尊神”:黄色成为主调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内涵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封建色彩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深蒂固,向来有“崇圣尊神”的传统。不仅喜欢将现实中的帝王将相和名人贤士“神圣化”,而且还乐于为神话宗教中的人物“神圣化”,让这些神话宗教人物享受人间皇室的礼仪待遇。介休后土庙是一座专门用来祭祀后土圣母的道教庙宇。后土圣母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因其孕育生命,创造万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华夏文化的根源。后土文化也因此受到各界的重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蕴含着深邃、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老庄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追求自然与精神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青、赤、黄、白、黑视为正色,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五色(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季(春、秋、夏、冬)。色彩具有了象征性,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位于五行的中央,自古以来就当作是居中的正统颜色,为五色之首,象征着大地的颜色,所以后土大殿作为祭祀大地之母———后土圣母的处所,其屋顶采用黄色的琉璃构件来装饰。
黄色在汉以后的历代王朝中成为皇家的专用色彩,是权贵的象征。黄色的琉璃瓦更是代表了皇家贵族的专用饰品,而后土大殿主殿屋顶全部用黄色琉璃瓦件覆盖,鸱吻高耸,刹兽玲珑,精巧绝妙,两侧的垛殿除了前面的勾头瓦和滴水瓦用绿色剪边,其余都是用黄色琉璃构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片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富有皇家气派。在古建中全部使用黄色琉璃构件来装饰只有皇室宫阙,而后土圣母特许享此待遇,可见后土娘娘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尊贵和帝王对她的敬仰。另外,后土大殿的脊饰正面饰以假山卷云、双凤戏牡丹,而在脊饰的背面饰以双龙戏珠,这样的安排实属罕见,由此看出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和敬仰。
黄色不仅象征权力和高贵,它还象征着丰收、温馨、甜蜜,使人联想到秋天———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而琉璃又因其充满灵气在民间又有好运平安健康的象征。佛教在中国影响深广,在佛教看来,琉璃是如来宝物,琉璃光可照三界之暗,可以保佑平安。因此后土大殿的屋顶用琉璃黄来装饰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和祝福。
二、“近民就俗”:色彩丰富、造型多样的琉璃艺术经典
尽管介休后土庙刻意披上浓厚的神圣色彩,追求正统地位,但毕竟这是一座远离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偏居民间世井的建筑,因而其琉璃艺术风格,比起京华重地的北京、宗教氛围较为浓厚的西藏等地,其更多表现出强烈的地方化、民间化、世俗化特点,造就了其色彩丰富、造型多样的琉璃艺术经典。
1、后土庙琉璃色彩明快,设色丰富多变。纯度高、色彩明快是古建琉璃的一大特点,介休后土庙的琉璃也不例外。但它的琉璃色彩丰富多变,色相繁多,是其它古建的琉璃所不及的,细数起来有二十多种不同的颜色。比如后土大殿屋顶的琉璃瓦黄色有:淡黄、中黄、土黄、橙黄、橘黄、褐黄等。后土大殿正对的戏楼屋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绿色也不止一种,有淡绿、中绿、翠绿、橄榄绿、橄榄绿偏土黄色的等。因为后土庙现存琉璃主要是明清两代、以清代为主,所以也特别注重孔雀蓝的使用,还有白色、黑色、褐色、赭石色等。色相丰富、造型多样,单件琉璃作品设色也灵活多变,与北京故宫的宫式琉璃统一、规整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后土庙,除琉璃瓦、勾头滴水这种大量使用的构件以及对称的位置外,在不同的建筑上找不到任何两件雷同的琉璃作品,各建筑间所施的吻兽、脊饰等也完全不同或多少存在造型、色彩以及题材方面的差异,形成介休后土庙典型的地方化、民间化的特点。譬如,在戏楼两侧的悬鱼板上饰以琉璃葡萄纹饰,东侧的葡萄是白色透淡黄、淡绿色,西侧的葡萄是紫色,有人说东侧是未成熟的,西侧是熟了的葡萄;也有当地人说东侧是提子,西侧是葡萄。这些说法都充满了民间趣味性,很有意思。
2、后土庙琉璃注重色彩搭配,对比中有调和,变化中求统一。民间艺术作品不仅色彩鲜艳而且色彩对比
强烈。主要选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使用互补色、对比色对比进行搭配。白色和黑色也普遍应用,白色清透明快、具有透气感;黑色则大气庄重、具有稳定性。黄色琉璃瓦鑲绿色剪边,这种琉璃瓦搭配形式是山西古建筑的风格,后土庙也当属其中,但后土庙的风格更加变化多样,不仅如此,还采用绿色琉璃瓦鑲黄色剪边的形式,互相搭配。黄、绿色系属对比色系,小面积的绿色衬托大面积的黄色或小面积的黄色衬托大面积的绿色,主次分明、色彩鲜艳突出。也有的屋顶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鑲蓝色的剪边,原色对比更加活泼、更加璀璨夺目。后土庙还有一种“铺方心”的手法进行屋面琉璃的色彩搭配,有的是黄色琉璃屋顶配蓝色方心和蓝色的剪边;有的是灰色的屋面配黄色的方心和绿色的剪边;有的是灰色的屋面配花色(外面一层是黄色、里面有翠绿、白色、黑色)的方心和蓝色的剪边;有的是灰色的屋面配花色(外面一层是蓝色、里面是黄色)的方心和花色(左、右是黄色、前后是蓝色)的剪边等等,极具变化,在变化中求得与周围琉璃构件、整体色彩搭配的统一,富有民间特色。这样对比中有调和,变化中求统一的大面积的屋顶与多姿多彩的琉璃鸱吻、脊饰、仙人走兽、悬鱼惹草相映衬构成一幅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的五彩画面。
3、后土庙琉璃用色注重与作品的造型和内容相结合。色彩作为基本的造型元素,参与到作品的结构中
去,从而使作品形象摆脱了平面化,增强立体感;有的作品还采用局部晕染的手法,使造型更为准确、生动、逼真、传神。譬如:后土大殿两侧垛殿的主脊上黄色琉璃牡丹花饰,花饰的色彩与结构就充分结合在一起,花心部分用色较深,每个花瓣的用色根据花瓣的翻转角度不同颜色的深浅也不同,翻出来向阳的部分用淡黄或中黄色,向里的部分用橘黄或黄褐色或赭石或褐色。后土大殿主脊脊饰的琉璃牡丹花瓣采用了局部晕染的方法,中黄—橘黄—黄褐,层层递进,色彩渐变的较细腻均匀,花叶也采用了局部晕染的方法,极具体积感,使形象更加生动传神、活灵活现。有的鸱吻的眼珠采用局部晕染的方法,神态逼真,惟妙惟肖。在戏楼的主脊脊饰有这样的琉璃牡丹,花瓣翻卷出来向阳的部分用黄色,向里背面部分用蓝色。黄色是暖色,蓝色是冷色,暖色膨胀、前进:冷色收缩、后退。色彩与造型结构有机结合,符合色彩的感觉、色彩的心理效应。另外,不同位置的牡丹纹饰不仅色彩有变,而且形态也各异,极具繁缛华丽,符合清代文化的时代特征(后土庙现存琉璃以清代居多)。
总之,介休后土庙琉璃色彩不仅符合古建琉璃色彩的一般性特征,而且又具有浓厚的介休琉璃色彩的地方个性。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崇圣尊神的神秘化、象征性和符号化的一面;又有其近民就俗、质朴敦厚、个性鲜明的一面,而且后者更接近其“来源于世俗、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本质特征,是中国传统精神“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表现。今天,琉璃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虽然失去了它以往的辉煌,但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昭示着它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让古老的琉璃艺术重换光彩。(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柴泽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王建华.三晋古建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王怀民.介休琉璃.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