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忽视观众的“三度反映”

2016-05-14易辉洪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二度剧场戏剧

易辉洪

〔摘要〕剧本是文学作者对生活的“一度反映”;戏剧演出是将文学作品搬上舞台的“二度反映”;而演出的欣赏者———观众,则是“三度反映”。戏剧艺术是为观众而存在的,“三度反映”的好坏,决定作品和表演者的成败,我们千万不可忽视。

〔关键词〕舞台演出三度反映戏剧艺术

千百年来,中国的戏曲艺术,一直深深地扎根于老百姓生活,离开了他们,再好的舞台表演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探索观众的审美意向、心态动向、消费趋向、娱乐导向、欣赏取向,尤其是了解观众在演出现场的“三度反映”,可以说是把握观众、争取观众、赢得观众、征服观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什么叫戏?最简洁明了的解释就是:在一定时间地点,由演员当众扮演故事。所谓“故事”,就是指文学剧本,即剧作者对生活的一度反映。“演员、扮演”,指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演绎故事,即二度创作,也叫再度反映。“当众表演”,这已明确指出,整个带故事性的戏剧表演都是为观众而存在的演出艺术。离开了观众的欣赏,表演如同空中楼阁,没有任何意义。而离开了观众的三度反映,戏剧演出就会失去鉴赏、失去把握、失去评判,甚至失去方向。因为,观众反映的好坏,决定戏剧演出的价值和生命力。

我以为,一度反映的文学剧本形象,如果未搬上舞台,只能供一小部分文学读者欣赏而诉诸他们的想象。作为文学读者的对象,不仅有极大的局限性,而且这些读者所接触到的只是直接文字和文学描写所构成的“非实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这种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只能通过剧作者的文学媒介去联想,去意会,有的甚至只能抽象地去思维,不可能直观而立体地体会到剧作者所反映的生活。

是什么力量和作用把戏剧的受体从文学读者的狭小范围扩大若干倍,扩大到各个阶层的人群,甚至把他们吸引到剧场里来呢?不但吸引到剧场里来,而且又让他们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宛若亲临其境地进入历史的、现实的,甚至幻想的离奇世界呢?并让他们心灵受到那样强烈的震撼,让他们同时在剧场里共同领悟人生的若干奥妙,然后仿佛做了一场梦,一个个带着欣喜或沉思、带着满足和回味、带着感悟或遗憾离开剧场呢?这,就是戏剧舞台演出艺术所创造出的魔力与魅力,也就是通过二度创作“再度反映”的独特功能。

观众能在剧场里或激动、或气愤、或惋惜、或点赞、或产生共鸣、或陶醉、或鼓掌、或寂静,然后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和心态离开剧场,这就是至关重要的“三度反映”。有一句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癫子”,虽然夸张了一点,但也较为生动。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也足以说明“三度反映”的魔力:解放初期一次演出《白毛女》,演到地主黄世仁摧残受苦受难的喜儿时,坐在台下的一名战士竟情不自禁地举枪射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可见,通过“再度反映”,那有血有肉的舞台直觉形象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与感官刺激是其它艺术门类无可替代和比拟的。记得去年我在现代花鼓戏《耀邦轶事》中扮演厨师胡光保,当我用山歌的方式试探对方是否真是浏阳苍坊人时,二人的一小段山歌对唱《姐在园中摘仙桃》,竟引起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其中,胡耀邦对家乡的那种深情、眷恋、亲切和无比的热爱,将这个领袖式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一下拉近了,是那么平易、平和、平民。因而,才有观众定位胡耀邦“爱民书记、为民书记、亲民书记”,“他就生活在老百姓中间”的三度反映。

要想让观众的“三度反映”与舞台演出的“二度反映”相互刺激、相互渗透、相互推动,这就要求我们演员在“当众扮演”的规定情境中,在揭示角色活脱脱的精神生活的表演中,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作为基本材料来进行有机的艺术创作,通过这种创作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热情地描绘过戏曲表演的二度创作对观众“三度反映”所产生的魔力:“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人之中,无不纾徐焕炫,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侧弁而咍,或窥视而笑、或市涌而排;乃至贵倨驰傲,贫啬争施;瞽者欲玩,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使留,卧可使兴……”他所概述的这种演出效应,观众反映,是对欣赏者观剧后最为生动、形象的描述。

要想演出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三度反映”,就要求我们演员表演一定要按照导演的统一构思,达到与剧作者思想的一致,达到与整个演出所要表达的思想一致,并“化身为角色”去演绎,才能受到“三度反映”的客观检验和权威验证,从而产生真正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反响。

要想得到良好的“三度反映”,演员的表演是不能用大小角色、正反角色、主配角色来区分和看待的。著名三湘名丑唐伯华不知拿过多少大奖,而他扮演的人物大都是配角或小角色;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谢晓君在大型花鼓戏《老表轶事》中饰一个配角郑大妈,每次演出都能获得观众的“满堂彩”;去年,省第五届艺术节,涟源湘剧院演出的湘剧《烧车御史》中扮演配角张豹的是一名业余演员,却赢得了“田汉表演奖”;我自己在花鼓戏《月塘村里的菁妹子》中扮演投资商老莫,也荣获了“田汉表演奖”,在《耀邦轶事》中也仅仅是饰演了一个爱吹牛皮、爱炫耀自己的小小伙夫,还被观众点赞为:推动剧情发展,调节舞台气氛,衬托主要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观众的“三度反映”确实是最现实、最直接的评判与审定。

戏曲艺术更能刺激和诱发观众的“三度反映”。因为,戏曲表演的特征是运用唱做念打这些程式或手段来塑造人物,可说是要看有看,要听有听。剧场里经常爆发出观众的叫好声和掌声,就是演员的科舞科白感染了他们,激动了他们,让他们身心愉悦不由自主地为之喝彩,甚至产生幻觉,认为台上演员便是他扮演的那个角色。戏曲演员苦练基本功,就是为了通过特殊的技艺来“传神”,这种“传神”的表演不但能产生强烈的“三度反映”,而且能以特殊的艺术魅力感动观众,打动观众,征服观众。

由此说明,“三度反映”既是一种反映,也是观众对演员表演的认可与评价,它能起到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的不少剧目之反复修改提升,我们演员的表演之反复调整打磨,大都是“三度反映”的作用。一个演员可借助与观众“三度反映”的情绪力量来充实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塑造的角色不断修饰和完善。正如美籍戏剧界知名人士李名觉教授讲的:舞台上的大小角色,在其创作中都是一种艺术工作。这项艺术工作是把我们感受到的灌输到剧作者作品的思想中去。通过舞台演出从观众的反映中又反过来灌输到我们的创作工作中来。这是一种循环交流的关系,这种互动互为互补的状况是与整个演出融为一体而不是相对立和相隔离的。

总之,“再度反映”引发观众的体验、灵感、联想、情绪记忆和审美趣味。而“三度反映”又用现场的反馈把演员的表演用心灵连结到一个更美的境界。观众是上帝,观众是权威评判家,观众是戏剧艺术创作的终端检验师。观众不认可你的表演,不认可你的创作,等于一个产品不合格,就难以有销路。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观众的“三度反映”,这是一个戏剧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二度剧场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图说·“梅”开二度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戏剧类
论《日出》的剧场性
智慧改写,让佳作“二度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