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黄梅戏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6-05-14朱慧子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安徽大学黄梅戏综合性

朱慧子

〔摘要〕综合性大学开设黄梅戏课程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宣传和普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让身处多元文化下的大学生从接收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是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所在。笔者以安徽大学为例,从黄梅戏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优势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黄梅戏综合性大学教学模式

黄梅戏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一道同属中国五大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这种传统而古老的戏曲艺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和保护。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非遗”传播的重要力量,针对这个群体进行黄梅戏艺术的宣传和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综合性大学开设黄梅戏课程对大学生陶冶情操、感受经典、传承民族艺术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安徽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属于重点综合性大学,并且安徽大学最初成立于“黄梅戏故乡”安庆市。安徽大学自成立以来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不遗余力,尤其是对安徽本土艺术代表———黄梅戏。如:2005年,学校在逸夫图书馆贵宾室举行仪式,聘请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韩再芬为兼职教授;2009年,安徽大学黄梅戏之家协会的成立为喜爱黄梅戏的学子打造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2012年,黄梅戏泰斗时白林先生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黄梅戏音乐今昔”学术讲座;2013年,安徽大学承办了“青春黄梅———首届全国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201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2014年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在安徽大学拉开序幕。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黄梅戏赏析”。学术讲座、文艺演出、社团交流、音乐比赛、课程设置是目前黄梅戏艺术在安大传承的主要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黄梅戏课程设置这一块,教学上仍然以欣赏和哼唱一些黄梅戏经典片段为主,在适应现代大学生方面,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如何将黄梅戏课堂的教学模式多样化,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模式呢?

早在2014年6月,“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安徽大学专场———《天仙配》的演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并带给笔者一定的启示。这场演出竟然让很少接触黄梅戏的大学生赞誉有加,演出掌声迭起,演员多次返场。此次演出不是以往的只唱几个经典黄梅戏片段,而是别开生面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了舞台灯光设备和现代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描绘唯美动态背景,高清显示屏和各种灯光效果,创造出鲜明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视觉上的时尚感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震撼的效果,引发了大学生的共鸣。那么在黄梅戏的课堂教学中,是否能融汇一些新的教学元素,增强黄梅戏的时代感,顺应大学生的审美观呢?如何让身处多元文化下的大学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黄梅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原汁原味”真的能为大学生喜欢吗?黄梅戏课堂教学中除了欣赏和演唱还可以通过什么教学形式去完善呢?和一些专业性的黄梅戏院校相比,如何充分发挥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去整合课程对黄梅戏作进一步传承呢?

一、教学理念的树立

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内容就是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理解音乐素材的规范。而实际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黄梅戏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只从书本上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处在21世纪的大学生,文化娱乐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如何准确定位综合性大学的黄梅戏教学理念并植根于大学生呢?对于黄梅戏教学理念,笔者认为,首先应强调“有意义学习”,除了强调“传”,还应该强调“承”。在黄梅戏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上,而更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去贯彻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立足课堂,走出课堂,与黄梅戏演员亲密接触,去黄梅戏发源地感受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黄梅戏的艺术魅力,而不是将黄梅戏作为实实在在的音乐欣赏。其次,“中西结合”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用西方音乐的框架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强调融会贯通。学科交叉既能发挥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多样性的优势,又能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拓展音乐视野。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对于像安徽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而言,黄梅戏的教学目标和专业性的黄梅戏教学是有区别的。专业性院校黄梅戏教学是培养专业的黄梅戏演员,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是“一专多能”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不能太“高”,走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黄梅戏教学路线,是“接地气”的表现。我们应将教学目标定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以拓宽专业口径为手段,努力培养具有深厚基础、大量的信息、较高的实践能力、新艺术视野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三、教学形式的扩展

大学生群体来自五湖四海,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除非是黄梅戏爱好者和艺术学院的专业学习者,一般而言,戏曲的慢节奏和陈旧的舞台装备已经很难吸引早已习惯于现代文化快节奏的大学生,受教育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黄梅戏唱段中最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都来自《天仙配》、《打猪草》等等一些经典剧目,在教学中这些唱段容易被重复,缺乏大学生喜欢的新鲜感。而黄梅戏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过于朴素传统,这也与大学生追求的“光、电、声”的现代舞台感觉格格不入。因此,教学手段的突破是大学生学习黄梅戏的“强心剂”。黄梅戏与一些大的剧种,如京剧相比而言,属于小剧种,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戏中的文词也并非像有些剧种采用当地方言,晦涩难懂,还是接近普通话,容易被各个地方的听众所接受,同时剧目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因此在教学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空间。采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大学生观看剧团的黄梅戏排练和演出、将课堂搬到舞台上进行实践、实行学科之间的交叉等等,都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被动变成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优势的发挥

综合性大学黄梅戏的课程架构、授课规律、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有利于黄梅戏的弘扬和发展。首先,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原则构建具有更强的广泛性。专业性较强的黄梅戏教学,如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而安徽大学教育教学构建针对面和受益面更广,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具有更强的普及性。其次,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为例:目前设置有《安徽地方戏唱段》、《台词》、《中国戏剧史》、《艺术概论》、《声乐演唱》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完善黄梅戏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依据。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对黄梅戏教学进行有益的扩充,将黄梅戏的学习视野进一步扩大。最后,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方向就是“一专多能”,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这与设置黄梅戏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例如:在黄梅戏课程教学中融入戏剧表演或是加入一些多媒体素材或是融入西方音乐剧表演的一些元素。这些探索,既整合了现有的文化资源,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大学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优势,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去理解黄梅戏剧目的特点并做出透彻的分析,由表及里从而激发学生对黄梅戏剧目学习和创作的热情。

习近平主席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并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结合时代条件,与时俱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方向,也为黄梅戏的创新教学形式和教育理念展现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明确课程教学理念,利用学科优势实现学科交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等,“润物细无声”的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当然,黄梅戏课程模式在综合性大学的构建,也为其它优秀传统文化,如豫剧、花鼓戏等,在综合性大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孙长旺.《也谈黄梅戏进校园》[J].大众文艺.2013年第16期

[2]杨谨.《黄梅戏生存状态分析及应对之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5月

猜你喜欢

安徽大学黄梅戏综合性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秦晓玥作品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第七届语体风格学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