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版画家的转型之因

2016-05-14张晓辉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版画家平面化复数

〔摘要〕版画作品的“复数性”,也就是非“唯一性”,使得一部分藏家犹豫不决,倘若藏家被告知他即将购买的艺术品还有相同的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同时存在,那么总会有一部分藏家选择放弃。在这个人人标榜“个性化”,人人渴望“独享”的年代,版画的“复数性”无疑再次在市场上给予版画家们重重一击。

〔关键词〕版画版画家艺术市场思维方式

版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倘若和油画、雕塑相比,目前仍处在一种较为边缘的地带,无论是从官方美术馆的展览数量上看,还是从私人画廊的经营状况上看,版画似乎都有种小众的意味。广大人民群众多能随口说出几位油画家的名字,但鲜有碰到哪位非专业人士能对自己喜爱的某幅版画作品略作评论。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一言难尽,但通过这个事实却不难看出版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如何。版画的处境如此,版画家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

有一个现象却不容我们忽略,在中国当下的艺术圈里活跃着一批有着良好版画训练背景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形式不一,或架上绘画、或装置影像、或行为表演,从最初的单一版画创作到当下的多种艺术形式纷繁呈现,这些艺术家们无疑都在创作上经历了各自的转型。于当代艺术圈中有一些艺术大腕如徐冰、方力钧、邱志杰、冯梦波、谭平等,他们都在美术学院的版画系里接受过长期而良好的版画教育,然而这些艺术家的代表作(如徐冰的《天书》、方力钧的光头系列、冯梦波的《真人快打》)却往往是以版画之外的艺术形式呈现。

这就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有着良好版画背景的艺术家们会放弃版画创作进而转型投身到其它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中?为什么这些转型的版画家能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游刃有余甚而名利双收?凡事都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虽然我们难以揣测这些艺术家转型的主观原因,但他们转型的客观原因却是可以进行梳理分析的。

一、版画自身的优势

(一)、版画的复数性优势

艺术家徐冰的代表作《天书》是对版画复数性概念的某种延伸。《天书》是以木刻版书籍的形式进行展现,此时的徐冰早已不满足只是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出美妙的图案,他将这种刻的方式回归到刻字这种古老的手艺范围,进而以一种严谨而庄重的态度来刻出一套套谁也看不懂的《天书》,而《天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们不妨试想,倘若这件《天书》并非工整讲究地刻印且大量复制而出,它还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吗?版画独有的“复数性”在无形之中赋予了《天书》一种理所当然的“正式感”与“真理感”。当然,版画的复数性概念也被众多其他艺术家所用,如《葵花籽》的作者艾未未,他在景德镇雇佣了1600名工人用时2年多完成了1亿颗(合计150吨)的陶瓷葵花籽,作品展览之际,1亿颗陶瓷葵花籽铺满了美术馆1000平方米的涡轮大厅,观众行走在这件作品上就如同行进在灰色的荒漠上,这种视觉连同心理上的震撼即源于作品背后的“复数性”概念,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仅用1颗或几颗这样的陶瓷葵花籽就能打动观众。

(二)、版画的间接性优势

常规意义上的版画是不能脱离“版”这个概念的,徐冰早期的作品《鬼打墙》拓展了我们对“版”的概念的理解,他以北京古长城的一段城墙为“版”,雇佣当地农民进行大规模的拓印,尔后经过装裱展于中国美术馆,其效果亦是震撼。敏感的人或许会说这样的画面效果也能通过国画或油画的形式表现,但关键的不同之处即在于版画特有的“间接性”(版画的形象都是通过间接性所获得的一种印痕)能将古城墙凹凸不平的年代感还原在拓片之上,这是其它艺术门类所望尘莫及的。当然,利用版画“间接性”创作作品的还有艺术家邱志杰,他的作品《界面》是将《全唐诗》的部分内容刻制在竹制的麻将凉席上,尔后由人光身躺在上面,一段时间之后,人体肌肤表面则会印出所刻内容。在此,我们不得不说,这也是艺术家对版画“间接性”的一种延伸。

(三)、版画的程序化优势

出于版画制作工序的复杂性,大凡接受过正规版画创作训练的人都会遵从一种严格的“程序化”。以木刻版画为例,一幅理想的木刻版画往往是从打磨木板开始的,接下来的上蜡、画稿、刻制、印刷等诸多工序必须一一到位才行,它不同于油画或国画的即兴涂抹和反复涂改,一个理想的版画效果是通过一道道严谨的工序制作而成的。冯梦波的作品《真人快打》是以新媒体的形式呈现,他的创作过程也无不得益于版画训练给他带来的一种“程序化”思维。

(四)、版画的平面化优势

中国艺术家如方力钧、祁志龙、季大纯等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种“平面化”的特点,这种“平面化”的特点体现在他们作品的面貌上,往往趋于一种平面化的印刷效果,而非突出所用媒介的材料特质,他们的作品往往表面平整,不像油画科班出身的李崧崧、仇晓飞等艺术家那般在无意间流露出对创作媒介本身的偏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经过版画训练的艺术家更偏爱“平面化”一些,然而正是这种“平面化”的倾向恰巧迎合了当下绝大多数人的口味,我们早已被现代传媒培养得极为适应于平面化的事物。

二、版画创作的局限

版画创作不如油画和国画创作那般便捷,版画自身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给版画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以石版画为例,单是创作所需的石材即需花费过万元,这已不是每一位版画家都能一下子解决的了,再加上版画创作所需的其它器械,颇高的创作基础费用即可使一大批版画家无奈转型。再说到铜版画创作过程中的酸腐蚀,这一版画创作中不可回避的操作环节对人的身体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版画家们在选择坚持还是转型时不免也得多多思量了。

以上情况若是在国外还好。国外已经发展出了比较完善的版画工坊,每个工坊都配备了做版画所需的一切器材,而且还配有相应水准的专业技师。这些技师可以协助艺术家进行版画创作,甚至艺术家仅需提出自己的作品方案,尔后这些技师会按照艺术家本人的要求将作品做出。然而,国内鲜有这样的版画工坊,即是一些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也不见得会配备一套做版画的基础器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版画创作基础条件的版画家们于是纷纷各自转型,各显神通。

三、版画教学的改善

在中国从事版画创作的人多是从专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的,在当下的学院教育体系中,版画系教学的改善可谓是有目共睹,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为例,学生们除了接受长时间的造型基础训练之外,版画系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颇费心思,作为版画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思维转化课,课程的设置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课程将作品创作的个人表述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改变了学生先前单一枯燥的实物写生创作的思维模式,进而使版画系学生的创作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与相应的展览和讲座更是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之具备了更好的专业知识积累,为其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开阔的版画教学模式,使得接受了版画教育的艺术家们在转型时多了份从容不迫。李帆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授曾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开玩笑地说道:“版画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哪怕转行做生意,也要比别的系更加灵光一些。”而这点“灵光”恰恰源于版画系的教学不但注重了对学生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加强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四、艺术市场的影响

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商品,我们虽不能用价钱去衡量一件艺术品,但艺术市场的客观存在还是无情地打击着诸多中国的版画家。以国内的艺术市场为例,目前国内拍价最高的油画作品是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价格为1.4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国内拍出的最高的版画作品是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却仅有101.2万元人民币。同是领域内顶尖级的艺术家,其作品的差价可谓天壤之别。倘若觉得这样的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我们不妨以同一位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来举例,如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他的《大家庭》系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单幅油画作品的拍卖价格超过千万元人民币早已是稀松平常的了,然而市面上销售的张晓刚的版画作品则仅有万元的价格。当然,这也绝非孤例,同有艺术界“F4”(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之称的方力钧与岳敏君也同样面对此种情形,一方面是他们的油画作品在国内外的拍卖场上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版画作品以远低于油画作品的价格尴尬出售。这样的价格差无不刺激着版画家们的神经,于是转型之于一部分版画家就显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除了艺术品价格对版画家的冲击之外,版画作品的“复数性”,也就是非“唯一性”,使得一部分藏家犹豫不决,国人都晓得“物以稀为贵”,倘若藏家被告知他即将购买的艺术品还有相同的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同时存在,那么总会有一部分藏家选择放弃。在这个人人标榜“个性化”,人人渴望“独享”的年代,版画的“复数性”无疑再次在市场上给予版画家们重重一击。然而版画家作为社会一员,免不了的也要吃喝拉撒,挣钱糊口,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他们在理想的大道上继续前行。由此说来,多数版画家的转型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无奈。

五、艺术潮流的推进

我们常说历史潮流是不可逆的,艺术潮流亦是如此。自现代艺术以来,尤其是进入当代艺术,倘若还要以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来区分造型艺术的门类,那就只能说明你已落伍。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艺术门类间的界限早已模糊,就如我们当下很难去定义毕加索到底是位油画家还是位版画家,亦或是位雕塑家。在当下的艺术展览中,往往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样貌上就从架上绘画跨到装置影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时常同时在同一个空间展出,于是我们就很难按照传统的判断方法去界定一位艺术家的身份。

当下的艺术潮流从整体上来讲是更加多元化的,它早已没有了传统美术史上那种接承有序的流派特征,多元的艺术氛围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艺术选择,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只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表达工具,在这花样繁多的工具之后隐藏着艺术的真谛,那即是艺术家们对于人类内心情感表达的渴望。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张子康.版画今日谈【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2]齐喆.版画艺术的间接性与复数性的重新解读【J】.美术观察,2006(12):116-116

[3]贾方舟.徐冰天书五解【J】.江苏画刊,1990(2)

[4]张梦.中国版画市场走向【J】.中外文化交流,2009(10):18-21

[5]张晓辉.版画的延伸【J】.中央美术学院,2014

猜你喜欢

版画家平面化复数
评析复数创新题
求解复数模及最值的多种方法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
挥刀向木,大爱无声——著名版画家戴政生教授抗疫作品选
复数
中国当代油画平面化表现形式的美学思想及意义
工友艺苑
版画之颠——当代著名版画家张敏杰
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