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016-05-14金莉赵族
金莉 赵族
悠悠古运河之畔,有一座清新、整洁、典雅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校园——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这是扬州市广陵区一所面向智障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它创办于1985年,曾被评为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学校、扬州市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2014年成为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学校有教师17人,在校学生99人。随着国家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特殊教育学校“零拒绝”政策的实施,培智学校的教学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程度重、类型多。对于这类特殊儿童而言,实现生活自理和融入社会是他们最切实的需要。多年来,学校倡导“真·行”的办学理念,追求“让每个孩子融入社会大家庭,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学会生活,自信自强热爱生活”。不难发现,这一办学理念蕴含了培智学校特有的“以生活为核心”的育人根本。
作为扬州市首批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学校以《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十八个基础好习惯养成教育要点”为纲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侧重“健康生活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一、打造校园环境,营造全景育人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无声的语言,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在育人方面不可或缺。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把环境打造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做实、做好。
1.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走近培智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绿色塑胶操场,接着你会看到灰瓦白墙、深咖花格、草绿立柱……处处透着菁菁校园的蓬勃气息。校门口两旁的芭蕉郁郁葱葱、日日出新,寓意师生们不断汲取新知;不远处的校墙边,一排翠竹苍劲有力、节节向上,象征着智障学生努力进取;旗杆旁的花圃设计独具匠心,“心”形的黄芽树,不仅暗示着培智校园爱意浓浓,而且提醒着每位智障学生都应心怀感恩。
2.精彩纷呈的文化布置。学校处处凸显着文化色彩浓厚的环境氛围,每一面墙都成为了“无声的教师”:校园走廊中“养成教育”画报整齐张贴,时时熏陶;宣传栏里每个内容主题突出;教室墙壁上竞赛园地催人奋进……
二、构建多方平台,形成全员育人网络
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自身努力,更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携手并进。因此,学校注重构建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体的多方平台,形成全员育人网络。
1.强化教师言传身教。社会学习理论表明,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人首先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来学习,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模仿就是学习,而榜样正好为模仿提供了条件,用好的典型给学生做榜样,会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学生无言的教育。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必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必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必守。”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如升国旗时,教师会和学生一样排成整齐的队伍,行注目礼、唱国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规范着学生行为。
2.争取家长积极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因此,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本、微信、电话等途径,教师和家长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发展情况。此外,教师要将反馈的信息定期搜集、整理、分析,并建立智障学生教育档案,再依据这份档案,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并在训练中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如学校设计《假期生活习惯》《八礼四仪》训练表,将养成教育的触角延及家庭,让家长协助实施训练,从而保证训练的有效延续。
3.发挥社会育人功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塑造,智障学生也不例外。终有一日,智障学生也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为使智障学生能顺利地融入社会,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他们到菜场、超市、医院等场所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对于即将毕业的智障学生,学校则主动走访其所属社区,做好学校和社区的衔接工作。
三、创设生本制度,建立规范常态机制
养成教育活动要重视制度创设,克服教育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逐步建立起规范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1.每日进行常规检查。为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日常规检查表,由护导教师每天进行一日常规检查。智障学生自控能力差,加之部分家长过于溺爱等原因,不讲卫生、迟到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实施了晨检、签到制度,在校门口统一晨检,放置签名卡。每天上学时,学生在校门口查找自己的签名卡,并放到班级的签到处,没来或迟到的学生数将很快被统计出。此举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有效减少了迟到现象。学校每周评出优胜班级并张榜公布,借以推动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此外,学校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从各班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学校一日常规检查,配合护导教师检查如厕、就餐、课间活动等情况,督促同学们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2.每周评选“礼仪之星”。学校开展“星星伴我行”等活动,以争先创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有进步就有望得到“星卡”,班级每周评选一次,由各科教师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评价,每集齐五张“星卡”就可得到“班级礼仪之星”的称号,同时可用所得“星卡”兑换学习用品。此举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3.每月举办个体训练鉴定发布会。智障学生个体差异大,在智力水平、认知方式、情绪行为、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学生训练情况鉴定”发布会,旨在让全校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对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及时进行矫正,做到对症下药。
四、借力校本课程,探索特色实施渠道
学校以提升智障学生自理能力和适应水平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开发形成的生活适应校本课程,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特色渠道。
1.以生活为核心的内容体系。生活适应课程在编写之初,就遵循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理念,所有内容选取都以学生日常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多个层面,训练内容呈现条目化、序列化、渐进性。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周围事物,明白个人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初步掌握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平等公民打下基础。从生活适应课程的内容框架(见图1)不难看出,生活适应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养成教育要求存在诸多契合点,所以,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为我校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渠道。学校可以借此推动学生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实施。
2.以实践为特质的训练模式。借助生活适应课程以实践为特质的训练平台,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抓手。行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注重实践、反复训练,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基本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智障学生开展养成教育训练时,需要做到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特别是对不良习惯固化的学生,不宜单纯强调训练,应注意结合积极因素,耐心疏导。
3.以评量为依据的检验手段。生活适应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跟踪评量。评量同时也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借助生活适应课程平台,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养成教育训练效果进行检验和反馈,及时调控实施训练内容和方法,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见证每一位智障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生活适应课程建设得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的嘉奖,分别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及国家级二等奖,这不仅是对我校生活适应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认可与肯定,同时也为我校养成教育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平台和独具特色的渠道。
五、依托主题实践,实现立体无缝覆盖
1.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学校以重大、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春节期间布置关于“传统佳节,传承文明”的假期实践作业;3月8日到来之际,设计“我爱您,妈妈”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妈妈的生日和喜好,知道妈妈的辛苦,能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从而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2.以系列活动为主线。学校印制《八礼四仪》宣传手册发放到学生手中。宣传手册制作得小而精,便于携带与翻阅。各班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大队部将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活动中,如举办“八礼四仪”小报展和知识竞赛、生活技能比赛、感恩行动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礼、知礼、行礼。此外,学校通过建立善行义举榜、开展“我给老师、同学点个赞”等活动,宣传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
古人云:养正于童蒙,则为人之基立矣。养成教育实践在我校开展一年多来,借助生活适应课程平台,使学生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能力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突出表现在:中度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大部分学生能礼貌问好,来我校参观学习的同行教师,总是称赞我校学生懂礼貌、文明习惯好。
“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平等公民”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然而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优化育人途径。相信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智障学生一定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