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工作“着力点”的探究

2016-05-14张云斌代德超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5期
关键词:着力点雷锋德育

张云斌 代德超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明确了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找到德育的“着力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德育内容的适合性,即把抽象的德育内容转化为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生动有趣的课堂教育和生活体验;第二,实施“着力点”的可靠性,即德育活动的效果能达到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第三,德育的多样性,即变换“着力点”,避免一成不变的德育内容令学生厌倦。

一、从细处寻找“着力点”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大事”当然应该“作于细”。如爱国教育就从升国旗时的“正礼仪”、看抗战影片、读爱国故事开始;又如爱科学的教育则通过组织参加科技比赛、参观科技展览馆、做有趣的科学实验、读科普读物等一些“细小”的事来完成;再如爱社会主义这个更抽象的目标,则通过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金融危机、社会发展等进行对比,图文并茂地引导学生欣赏社会主义的美好,爱社会主义。

为了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校通过各种勋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奖励,制定了许多师生礼仪对答口令,来规范学生行为,使其养成良好习惯等;开展“今日无干部”活动,将所有班干部“免职”一天,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学校还严格要求教师做好榜样,在全体师生会上对教师提出在校内“三看必管”,即看见垃圾必捡,看见难事必帮,看见不平必管。使教师因学生的注视而更容易以身作则,学生因教师以身作则而更愿意模仿。

二、从学科寻找“着力点”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是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对课程进行了系列化分析,如对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予以梳理,配以活动指导、视频等,又如针对小学《思品与社会》中涉及“历史”的部分,予以研讨、增补课外有趣的资料等。学生因此提高了学习思品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会对我国的国情、历史、人文、地理等产生深厚的感情,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有了坚实的“主阵地”,其他学科再及时“补给”,德育又增动力。语文学科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本身就带有“德育”的教学目标;科学、数学等学科也有中国的骄傲、也有规范操作的需求等,这些都能起到公德教育的作用。学校成立了德育课程延伸小组,以学科为主,以德育为先,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节约一粒米”一课,文明课题组就挖掘出了“节约”“感恩”的中华美德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中体会13亿人节约一粒米的惊人规模,教育学生珍惜每一粒粮食。教师还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再次感知“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对“丰衣足食”的渴望,以及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开发学科的思品教育意义,不但没有影响到学科自身的教学,还让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可谓一举两得。

三、从班级管理寻找“着力点”

班集体是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是培育积极向上、向善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培育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的温厚土壤。培育积极向上、向善的班级文化,需要将班级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显性文化”即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如清新、整洁的教室桌椅、班训、班级合影、名言警句、学生作品等等。而“隐性文化”,则包括班级制度文化、师生价值认同、行为习惯风格等。

二是以评比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进行集体评比,及时奖励,学生会更自觉地遵守纪律和行为规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等。首先 ,为调动学生的集体意识,对各班集体实施日日评比,及时公示。如检查晨读情况并课下予以公布,对好人好事在公告栏和广播中通报表扬,对表现突出的班级悬挂标识等。学生有了集体意识,就会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互相提醒同伴。其次,有意识地开展班级评比活动,如班队会活动评比,体操活动评比,学校运动会评比,艺术节展演活动评比等。有时评比也可能只是一次“展示”。比如每周一由值周班级进行国旗下展示,不进行评分,但在各班级成员眼中,这就是一次展示班集体精神面貌的“大比拼”,许多班级提前两三周就开始编排节目,期待让自己班级的形象成为全校“最靓”的。最后,班级成员内部评比。每个班级结合自己班级的特色设立“评星”制度,如“毛毛虫之家”就设立了自己的班级口号:“毛毛虫,多努力,总有一天变蝴蝶!”他们设立了“蝶舞十星”的评比,分别是诚信星、自信星、服务星、劳动星、科学星等。在评比中,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明星”,老师则顺水推舟,每周将“蝶舞十星”的照片张贴在教室外,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星”的欲望。通过以上的评比活动,爱班集体的教育成功了,热爱更大的集体——祖国和人民的教育就容易实现了。

三是打造班主任队伍。对班主任的培训着力于班级德育管理,倡导形成良好的班风,重视学生习惯、品格的培养。为此,学校探索出了“研培学教”的班主任德育管理培训模式。研,即要求班主任注重德育科研,每期至少在全校教师会上做一次班级德育管理成功经验交流;培,即培训班主任,积极组织班主任参加有益的班主任培训交流,邀请专家到学校做德育经验交流等;学,分为规定学和自主学,学校规定班主任参加网络班主任培训学习及每周一小时全员读书活动,学校鼓励教师征订班主任德育管理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并开展读书心得评比活动等;教,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会教学,而且会教育,只会教学的教师是“教书匠”,只有在教育基础上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要求班主任在晨会课中要有“会”,即针对性的德育引领,班主任在放学前要有对学生品行和安全的教育和提醒等。

四是利用班队会。班队课就像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引领学生适时品行的“书”。学校对班队课进行“一定三自由”的管理,即每月定一节全校统一的主题队会活动,其余三次班队活动由班级自由安排。班级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自主设立有利于学生品德提升的班队主题。同时,学校倡导三年级以上学生自主召开班会,班主任尽量退到“幕后”,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编排节目、主持召集等环节中得到锻炼,让德育知识更深入学生心中。

通过在班集体中不断寻找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可以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常态化,更能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从自主管理寻找“着力点”

“管理如若总是从上到下,那么不带来压力就带来反感。”因此,学校大胆实行了“一校两管”,即教师管和学生管。学校设立了学生校长和学生部长职务。学生校长可以召开学生干部会,可以通过学生会任免干部、选举部长,每个学生都享有对学生会干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学校,从校门的礼仪队到广播站,从文学社到小记者,从纪律评比到两操督查,从美术展览到文艺主持……每一项工作都活跃着学生的身影。通过参与学校自主管理,学生找到了乐趣,获得了感悟。一位学生在毕业留言中说道:“老师,谢谢您成立了学生会。在得到锻炼的同时,我才明白原来‘管人并不容易。”事实证明,学生会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的同时,也让学生做了学校的主人,更加融入了这个集体,模拟了社会主义的民主选举。

五、从活动系列寻找“着力点”

“成功的路是由一个个目标铺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学校将德育活动系列化,将每年必须开展的德育活动列成表格,指导德育活动的开展。如将正月闹新春、三月学雷锋、清明不忘祖、端午吊屈原等活动作为既定的传统活动,使学生爱中华、能互助、不忘祖;将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运动系列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好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将艺术节、竹乡节、儿童节等系列化,让学生能从小展才情、爱家乡、知活泼。这些系列化活动,有利于小学德育培养目标的逐步实现。

德育活动不仅有年度计划,还按年级做了具体要求。如:三月的学雷锋德育活动,一年级为“雷锋故事我说说”,要求教师为学生讲雷锋的故事,看雷锋的短片;二年级为“雷锋日记伴我行”,要求教师为学生介绍雷锋日记,鼓励学生读雷锋日记,学习雷锋精神;三年级为“我也写雷锋日记”,要求学生写写做过的好人好事,带到班级里和大家做分享;四年级为“我身边的活雷锋”,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寻找身边的活雷锋,夸夸身边的活雷锋,表演身边的雷锋故事;五年级为“如果雷锋在当代”,要求开展小小辩论会,围绕“雷锋精神是否过时”做适当辩论,探讨在当代我们应怎样做“活雷锋”;六年级为“离开雷锋的日子”,观看电影《雷锋》,写观后感,与同伴分享,想想在没有“雷锋”的日子,该怎样呼唤雷锋精神。通过对这一活动分年级递进式的规划,给予各年级开展活动的指导性意见,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不断强化和拓展了对同一主题的认识,从而获得了道德教育和品行感化。

为了开展有效的品德教育,学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到了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帮助学生“踩着”这些点去触摸道德的“更高点”,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着力点雷锋德育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