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虚拟性教育

2016-05-14王若霖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性教育心理学

【摘 要】受几千年正统思潮影响,渲染着厚重中华历史文化背景的当代中国社会对“性”持有高度的焦虑和禁忌。与西方“性文化”、“性教育”截然不同的中国在“国家崇拜”意识体系下,经历着与行为开放但思想仍旧禁锢的矛盾现象。全球科技的高度发达带来的行为思想模式变革冲击着本来就不坚固的传统性教育体系。本文将从心理学的不同流派理论出发,探讨中国性教育在高科技网络笼罩下应该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心理学;不同流派;虚拟网络;性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变革。“互联网+”在2015年第十二届三次人大会议中被提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思维模式。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中国的“性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更倾向于从网络虚拟中获得性知识、体验性快感。性教育的主流教育模式开始将重心从国家集中领导、统筹安排向网络自主学习、被动接受转移。从西方近几十年尤其是美国的性教育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发展了接近一个世纪的性教育,经历了最初的国家政府集中安排、到现在由学校、老师个别决定教学内容的成熟性教育模式。性教育似乎更应该是“一对一”的针对性教育。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性教育的利弊呈现极端趋势,一方面,性教育不应该只单纯停留在“一元化”的国家单独控管让网络性教育的虚拟特点更利于“性”教学;另一方面,虚拟让监管能力下降,不仅使具备自控能力的成年人容易暴露在不良影响下而做出有偏差的行为,不具有判别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思想甚至是行为更容易被错误认知所误导。

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中根据自我意识和观念进行具有明显主体趋势的活动,没有特权和权威的自由网络更符合该阶段的青少年还未内化的道德感。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它的危害。网络时刻在传播着超越传统、超越国界的观念和价值, 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使青少年对“性”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他们能够更加坦然自如的接受身体成熟带来的变化,以更加科学的眼光、态度看待自己的身体。从这一角度来看似乎是积极的。但是,由于该阶段青少年不成熟认知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其他思想的冲击。目前, 青年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基本上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 这些与他们现实中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同, 因而难以找到一个现成的指导行为的参照标准, 失去衡量尺度, 导致青年观念的混乱和倾斜。

成年人倾向于在网络虚拟中获得性体验和快感这一现象也在提醒所有的性教育工作者性教育的不足,虽然这一现象不是由性教育的缺陷单方面决定的,它融合了许多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如何让成年人通过正常、应有的性行为去体验和获得快感也是性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

一、精神分析流派下的网络虚拟“性教育”

弗洛伊德创立了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用性本能解释心理现象和神经症症状,被称为“性学三论”。心理动力学作为其理论的核心,提出性本能,即“力比多”,而这一观点又使后世一些存在偏见的学者对他进行“泛性论”的批判,实质上,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的性行为是本能的重要部分,这是西方性开放和自由的基础,但却并不能成为性滥用的借口。

虚拟、非公开是当今互联网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帮助个体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缓解了价值观冲突带来的现实性焦虑。这是个体(不管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更偏向于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性本能需要的原因。在中国,“性”矛盾在于它的重要性虽然被众所承认,但它又是极其隐私的,亦是排他的。在价值对冲中,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内敛文化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优势。这样一来,虚拟网络“性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提倡人们不应该去压抑自己的性本能,个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缓解自己的焦虑。但缺乏科学监管的网络却不能给不同阶段的个体带来正确的“性”引导。尤其是未成年人,在接受了虚拟网络带来的性知识后,他们极有可能采取错误的方式去满足生理需要。曾经的一份全国妇联的报告指出,艾滋病患者中青少年占66%。未成年人堕胎、流产、患性病,甚至是艾滋病的比例增高,不仅是对他们身体的摧残,心理上更是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全面了解精神分析理论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性欲虽然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性欲压力若得不到充分排放就会成为心理病态的根源。但同时,他又提出,性必须受约束且应当有适当的渠道来疏导,否则文明就会毁灭。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下的网络虚拟“性教育”

性成熟是青春期身体变化的重要方面。个体的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性腺的发育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近几十年来有研究指出,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存在全球性提前的趋势。青春期生理发展加速和性成熟给青少年带来许多身心危机。容易造成心理生物性紊乱,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严重的可能出现神经症、病态人格和躁狂症等心理疾病。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开始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个性成长,孤独感、压抑感增强。与以往不同的是,虚拟社交网络帮他们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与现实并不相符的社会关系。社交网络不限制时间地点,甚至可以隐藏个体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社交软件伪装成成年人帮助他们进行限制未成年人进行的活动。他们可以观看禁止未成年人观看的影片,这种过早的性知识的传播会使得原本对性不感兴趣的青少年过早出现性行为,造成性行为低龄化现象,从而引发一系列青少年问题。处于第二逆反期的青少年开始为独立自主意识和平等社会地位抗争。他们要求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权利但忽略了他们未成熟的身心还不能应付成年人的行为。网络虚拟中的“性”多以直观暴露、通俗刺激、浓厚趣味来表达, 并不存在性教育中必须包含的性道德、性心理、性法律和性健康等重要问题, 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错误示范对个体甚至是整个社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

三、社会心理学中的网络虚拟“性教育”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一直在探索爱情的奥秘,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更是身心成熟到了一定程度的个体对他人产生的高级情感。而爱情中最重要的生理基础,它并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更包括性爱。根据斯坦伯格(R.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中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和期待)、激情(性吸引)和承诺(对稳定关系的决定)三因素组成。单纯的性行为是不能够体验爱情这种高级的情感。虚拟网络省略了爱情作为“性教育”的重要方面,它以偏概全了两性关系,给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带来错误指导,甚至是对今后的家庭组建造成不良影响。比如低龄结婚、未婚先孕、婚前性经验、性生活不和谐等,而这些都会提高社会的离婚率,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

四、变态心理学理论中的网络虚拟“性教育”

比起简单的文字描述,人们更容易接受画面和声音同步叠加的内容,所以,视觉冲击在所有感官冲击中带给人们最强烈的体验。这是虚拟网络教育的最大优势。但是,虚拟网络中的性文化有许多是歪曲的,它弱化了人类性行为的其他步骤,那些最重要的步骤,而直奔主题。就像是一道需要多重步骤分析推论的数学题,在广阔的答题纸上只填写了最终答案。人们开始探寻原因,找不到解题步骤或是只有错误的解题步骤一样会影响个体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心理异常。变态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一部分只在虚拟网络中体验性快感,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性缺陷的个体是不是就能判断为其知、情、意不协调呢?我们可以说,是虚拟网络中的性文化帮助个体回避或减少建立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发展良好健康性行为的机会。这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性”的复杂性在于它不单单是生理层面的内容,它更包括心理、社会、文化和道德的内容,这也增加了“性教育”的难度,这也是网络虚拟“性教育”忽略了的层面,这往往让信息接收者看不到直白性文化背后支撑的性道德和性法律。

五、咨询心理学中的网络虚拟“性教育”

性教育是不适用于“一元化”的,尤其不适应由国家来“集中领导、统筹安排”。因为对于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接受水平甚至是对待“性”认识是大有不同的。所以,它更应该像心理咨询一样一对一的进行。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帮助正常人群在生活中化解各类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改变不合理信念,学会面对和应对现实。这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生命发展轨迹的角度的。在网络虚拟中了解“性文化”、“性知识”固然在理论层面对个体起到一定的帮助,但是,“性行为”是需要个体去真正的社交系统中实践的行为,单纯的虚拟网络体验是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本能。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虚拟网络中“性教育”的片面和不足,鼓励他们通过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原则的基础上实践,并在其中真正领会这一所有人类不能避免的重要行为。

六、展望

只有思想和行为站在同一个高度,我们的文明才能长久的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应该以科学、客观、理性而又不失感性的眼光去看待“性”带来的所有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虽然,它确实产生了诸如艾滋病等对人类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的疾病,但是,也是因为有它,人类才得以长久的繁衍并创造伟大的文明。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它、打压扼杀它,而是去教育我们所有人,以正确、积极的态度看待它,减少“性”带来的伤害,扩大它美好的一面。让我们的青少年不在一听到这个词,只会羞涩的躲避,而是真正去接受它、迎接它成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当今虚拟网络的高度发达,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中获得更加立体全面的性知识,但前提是,这些网络中的性知识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规范和监管,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有关人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全方位配合,而青少年自己也要适时适度约束自己,防止形成错误思想和产生错误行为。

参考文献:

[1]傅慧芳.网络时代的青年性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 154-155.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M].民族出版社,(2011)434.

[3]伍洁莹.中国青春期性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8.第18卷(8):66—67.

[4]吴立昌.“心灵的探寻——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化”,《超越:挑战与应战——现代西方文化十二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2):31-67.

[5]潘绥铭.中国性教育的特有问题[M].生命世界,2007(03): 38-41.

作者简介:

王若霖(1990~),女,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性教育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环境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的影响浅析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