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理解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6-05-14胡建国
胡建国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关键的阶段,数学又是学生十分重要的一门科学,必须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此时的数学教学目标在于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学生用心学习,但此阶段的学生,好动性强,并且没有足够的自制力。由此,这就给教师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此类现象,理解性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此教学模式还比较新,所以需要不断完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际,就在初中阶段具体开展理解性教学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中教学;理解性教学;师生合作;反思教学
人类之所以可以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并得到高速的发展,正是因为知识的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教知识的人扮演了教师的角色,接受知识的人扮演了学生的角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由此,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阶段,也是诸多优良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由此,教师务必重视对此阶段学生的教学。理解性教学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学生在理解性教学中能够更为优良的学好数学,教师务必要重视理解性教学。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充分合作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会加深对基础数学的认知,还会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风格的学习习惯。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也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提升。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数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使用理解性教学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并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相互之间的理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获得学生的认同,从而得到数学成绩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互动,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正是当前教学中缺少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理解性教学的优势所在。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在运用理解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和学生将自己在买菜过程中的思考,由此,引发学生自己对平时生活中此数学之四海的运用。学生发现了自己和教师有相同的经历,就会产生共鸣,从而更愿意听教师讲。笔者理解了学生学习的疑惑,在共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帮助学生牢牢掌控一元一次方程。
二、完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理解性教学在字面的意思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此外,教师更应该挖掘此模式深层次的意思,作为教师,务必做到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之后发现,初中数学虽说是打基础,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具备一定的难度,就笔者这么多年的教学结果,有六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虽然部分能够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是严重的,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此,作为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辅导,不仅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更要完善学生的学习心态,好好生活。
正因如此,理解性教学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务必要加强自身留心生活,留心学生心情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辅导,多找学生谈心。要将学生一切的负面情绪都扼杀在萌芽之中。
例如:笔者在平时的过程中,坚持半学期找每一位学生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心里情况。当发现学生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及时的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另外,笔者坚持有问必答,随时欢迎学生交流谈心,不仅是数学知识,更可以是日常生活。由此,充分做到了理解性教学的要求,最大化的发挥了理解性教学的效用。
三、强调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学环节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反思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对一门学科知识的总结归纳,对于知识点十分琐碎,但是富有逻辑的数学学科而言,反思就更加的重要了。教师在教学阶段,也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将这些偶然点总结反思,有助于在接下来的理解性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由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反思教学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关键的。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阶段,作为此阶段最为重要学科之一的数学,尤其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理解性教学正是为了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理解,巩固学生数学基础而产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务必与时俱进,积极吸收新颖的教学思想,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为学生牟利。但也因为此教学模式的新颖,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完善,将之变得成熟可靠。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推动初中数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丽会,宋伟,魏春芳.初探现代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
[2]唐东阳.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