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融合课程”
2016-05-14屈文霞穆倩
屈文霞 穆倩
小学教育应突出基础性,现在的分科教学过早地强调了学科的专业性。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学校尝试“课程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教材进行融合,实现教学、德育、体育、艺术领域的融合;教学方式融合:两个教师搭班,共同教学所有的学科内容,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教师融合:多种专业背景、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教学研究团队;家校融合:将家长引领到课程实验中来,让家长参与班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跨龄融合:沟通高低学段,使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相互教育;资源融合:多学科教学资源融合在一起,构建生活区、游戏区、教学区并存的一间教室,让教室有家的味道。融合课程以人的和谐、整体发展为导向,具有基础性、融合性和衔接性的特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的、自主的、健康的、快乐的、和谐发展。
融合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实践成果如下:
1.基于学生和谐整体发展,实现教育要素多角度多层次融合
融合课程关注学生发展阶段,完善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能力和品质,奠定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适应学生发展特点,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创设了更适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快乐健康、自主和谐地发展。融合课程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了教育要素之间的融合,呈现出学科的融合、教师的融合、资源的融合、跨龄融合、家校融合等多种形式。学校自编的新教材,温馨而有性格的教室建设、图书资源的重新调配,以及丰富的校外活动都是融合外显内容。
2.开发学生读本,改进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
学校开发的融合课程系列学生读本《金葵花乐园》,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引入两条线索——知识线索、成长线索,用学生喜爱的儿童绘本,创设主题情境,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具备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特点,内容形象生动,学生乐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较分科教材相比,避免了学科内容割裂,内容重复,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融合课程采用两位教师共同教授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教师们探索出了一套以主题单元为核心的、贴近儿童生活,并适合儿童学习的、开放的、多样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式。读本的引领,学法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了学生个性、全面、创新的发展。融合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学生爱上学、喜欢探索。融合课程中引入绘本故事,唤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习效果评价采用游戏闯关的方式,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
在“融合课程”中,教师们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创造者,家长也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这些课程顺应了刚入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助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促进了良好习惯初步养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融合课程中的评价方式力求体现多元化,体现人文关怀。主要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为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为基本内容来设置评价体系。如学生可以选择《金葵花乐园》中单元学习形成性评价表—“我的美丽葵园”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也可以在每月一次的评价展示活动中表现自我;在期末终结性评价时则以“闯关活动”代替考试等传统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