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环: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6-05-14汪倩
汪倩
广袤的天空下,有一片金色的麦田,微风吹过,涌动着金色的麦浪,飘来了收获的味道。麦田的中间,有一个坚毅的身影,他看着脚下黑色的沃土,抚摸着饱满的麦穗,时而低头思考,时而看向远方。
这就是杨巨环老师心中的麦田。
33年来,他在这片“麦田”里耕作着、等待着、坚持着,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天地。
在思考中丰盈自己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沉静与思考是杨巨环老师最喜欢的两个状态,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思考,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得到丰盈。
课间,物理组办公室,杨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时而眉头紧皱,凝神思索;时而若有所悟,下笔神速。“今天的提问环节做得不够好,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今天小莫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题方法,下次课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每天上完课在办公室休息时,杨老师都会习惯性地在教案本上做一些批注,或是当天上课遇到的问题,或是自己的一些新发现,杨老师把这个称为“教学反思”。“不会反思的人是永远不会有进步的”,杨老师说,“我每天反思一点,第二天就可以进步一点,日积月累,就会有很大的进步”。这一坚持,就是10年。
周末,从顺义到市里参加培训的地铁上,杨老师没有像其他乘客一样靠在座位上休息,而是拿着手机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敲”着,他可不是在跟别人闲聊或者发朋友圈,而是把随时想到的问题在手机上记录下来,打算见到导师后认真讨教一番;返回的路上,他又把培训的感受“敲”在手机上。一来一去的思考,就是4个小时。
杨老师思考的习惯或许源自儿时父亲对他的影响和教育,但更多则是源于他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对物理学科本质的新认识。杨老师认为,“输出”是可以促进“输入”的,即通过反思、写论文、与同事交流来促进自己的深度思考,从而达到“以输出促进输入,输入与输出同步,外在与内心和谐”的目的。
思考者可能是寂寞的,但并不是孤独的。“我认为寂寞其实是内心一种踏实、平和、沉稳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加专注。”物理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杨老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下班后,周末时,当别人在家休息或外出散心时,杨老师还扎在实验室里一步一步地操作着……在杨老师看来,物理人就需要做事认真、踏实沉稳的作风。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杨老师办公室的柜子里堆满了写着密密麻麻批注的教案,手机里换了一个又一个的内存卡,实验室里的仪器不知被摸过了多少次……就这样,杨老师在思考中不断地丰盈着自己的内心。
守护脚下的“黑土地”
“没有土地的滋养,万物只会枯萎而死。”杨老师在自己的“麦田”里,不时地翻土、施肥、浇灌,在他辛勤的耕作下,肥沃的黑土地源源不断地给这些麦苗输送着养分,让这些麦苗得以茁壮生长。
“终有一天,这些青年教师会变成‘牛山一中的黑土地,而我要做的就是把我思考悟出来的道理告诉他们。”杨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杨老师是学校物理教研组的组长,对于众多的青年教师,他一直不遗余力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物理组的小孙老师要在区里上一节实验类型的公开课,由于是第一次,小孙老师紧张得不行。杨老师知道后,二话没说,带着小孙老师一起来到实验室,把要学生做的实验先做一遍,看哪里容易出现问题,应该在课堂上设计哪些关键点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杨老师还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学校已经放学了,学生已经回到了宿舍,别的老师也都回家了,偌大的物理实验室里只有他和小孙老师两个人。他们凝神屏气,摆弄着实验仪器。外面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呼地刮着,透过窗户,似乎能感到那刺骨的寒意,但小孙老师心里却是暖暖的。有这样一位师者的帮助,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终于,小孙老师克服了紧张,带着冷静和信心走入了公开课的现场。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小孙老师获得了顺义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年级备课会上、学校骨干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总能听到杨老师殷切诚恳的建议;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中,总能看到杨老师在教室的后面专注地听课;在全区高三物理教师辅导班上,总能响起杨老师那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哲理的话语……
在杨老师的带动下,上到学校大物理组,下到各年级教研组,都形成了做事认真、踏实沉稳的氛围。“我其实没做什么大事儿,就是把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告诉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在杨老师看来,他做的都是一些很平凡的事情,可是能把平凡的事情都做好,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