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
2016-05-14周宇珑
【摘要】宁鸿彬老师长期致身于语文教学的一线,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在实践中,他注重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宁鸿彬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概括,对于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丰富语文教育理论宝库,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宁鸿彬;语文教学;教育观;创造性思维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宁鸿彬创造性思维教育观概述
宁老先生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长期探索中,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要想真正改出成效,不能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他提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课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教育观”。
宁老先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是他“未来语文教育观”的进一步深化。宁老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的内涵主要是指营造民主氛围——宁氏教学原则,即“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它旨在创设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三不迷信”
“三不迷信”指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科学的、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古人所言并非都绝对正确。因此,宁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古人的观点有所补充和发展,允许学生提出异议。关于不迷信老师,宁老先生说:“老师并非是一贯正确的。老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其高与低是相对的。如果学生对老师迷信了,就会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勇于和老师争论问题。”宁老先生鼓励学生做到“三不迷信”,他们就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碰发创造性的火花。
(二)“三个欢迎”
(一)欢迎质疑
宁老先生在课堂上大力提倡学生质疑,让学生解除一切顾虑,大胆发问。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宁老先生的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学习的热情极为高涨,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培养。
(二)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宁老先生认为:对于教材,学生首先是学习,最主要的也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也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于教材的见解。只有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知识的同时,又不受其拘束,敢于打破旧框框,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三)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宁老先生说:“师传生受”的观点,已自古沿袭至今。这就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当然要向教师学,但是若仅限于此,学生的创造力又从何培养呢?在宁老先生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与老师热烈争辩的场面,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三)“三个允许”
(一)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宁老先生说:“学生出错,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的,不可能对什么事物都一下子就认识正确。从不正确到正确,从片面到全面,这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因此,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二)允许学生改变观点
创造学认为:否定,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敢于否定传统观念或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固有认识,才能提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宁老允许学生改变自己已经认识到的错误观点,进而阐明考虑成熟的新观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与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老师在不能说服学生的情况下,宁老认为,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为这不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是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时间。况且,“压而不服”,压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正确观点,必须使他口服心服,一时说服不了的,可以允许其保留意见,以后慢慢讨论。
综上所述,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环境,才能使他们畅所欲言,独立思考,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宁鸿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艺术
宁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艺术
宁老吸取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求异思维三特性理论,通过多端性训练、变通性训练和独特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多端性训练。
宁老认为,多端性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以得出多种合乎情理的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形象地写出了客观事物多侧面的特征。为了较全面地把握客观事物,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多视角,从而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造的灵感,从平淡中见奇崛,于单一中见丰富。
2.变通性训练。
宁老认为,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拘泥定势,不恪守常规,其重点是个“变”字。只有思维善于开拓变异,才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观点。
3.独特性训练。
独特性指的是思维方法新颖、奇特,能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反映事物,其重点是一个“独”字。只有做到独一无二、异于他人、异于前人,才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
(二)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艺术
通过写作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宁鸿彬教学的着力点之一。他的写作教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多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出现。而且一般都是即兴发言,教师出题以后,给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就要请同学作答。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充分的时间供他们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既要想得快,又要想得好,这对思维能力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锻炼。经常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无疑对于学生思维的敏捷、思路的开阔、思维的条理化和周密化,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知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艺术
多样性组词造句是宁鸿彬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常用方法,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其思维向多角度发散。就如宁鸿彬让学生用“无边无垠”造句,并要求将其用于多种实物,前面同学使用过的事物,后面的同学不能再用,从而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宁鸿彬创造性思维教育观的启示
(一)高扬创造教育的主旋律
创造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创造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则更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创造教育重要性的日益了解和重视,语文教育界的许多学者、教师纷纷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情况、特点进行了研究与实验,宁鸿彬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其中颇有影响的实验之一。因而,为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高扬创造教育的主旋律。
(二)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
从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教会学生学习,还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能力,其中无不体现着学生主体精神的高扬,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实现了宁鸿彬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启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要摆脱这种困窘的处境,就必须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董明旺,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宁鸿彬.怎样提高阅读能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4]张凤英.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1:31.
[5]李娟.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经验研究[D].北 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
[6]张红香.审视宁鸿彬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7]杨雪梅.魏书生与宁鸿彬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周宇珑,女,1991年生,江西吉安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