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016-05-14卞绪鹏
卞绪鹏
摘 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不少学校也经历着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更替阶段。在采用创新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来。情感教学对小学思想品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小学思想品德中融入情感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一、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效用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
情感教育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通过情感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情感所感染,就可以鼓励他们去学习基本知识,使他们带着感情去学习,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就会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二)情感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
笔者认为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认知与理解能力、想象与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问题解决与创造能力。每个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引导就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工作,同时教师也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而合理的划分和安排。
(三)情感教育能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希望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创作和学习中拥有更加饱满的情感,然而这离不开情感教育的融入。师生关系需要更加和谐和平等,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重视学生,这是激发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和设定与教学模块相符合的情感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拓展训练,这有利于教师发现不同学生的特性,从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让学生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培养品质;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教师应该摒弃高高在上的形象和心态,而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还要设计并运用恰当的情感教学环节和活动,学生通过学习有正确的情感认知,不是错误的认识,不是表面认识后的不理解所导致的厌恶情感的产生。
二、小学思想品德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在很多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需要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就会采用建立情感联系这一手段,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课堂,让学生发现思想品德本身的特质和魅力。与此同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分析思考和感知感悟,强化学生内心与思想品德学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走出原有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感悟思想品德学习的意义,从而达到喜爱这门学科,乐于去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
(一)设定与教学模块相符合的情感教学目标
在激发学生思想品德情感价值观的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要更加多元化,学生的情绪变化会跟随教师的指引,身还在心已远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发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而充实、有趣的课程才是教学环节当中的“杀手锏”;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审美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学生也会全方位地分析、思考、观察和感受思想品德的相关内容,学生的学习情感价值观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最后,思想品德的学习地点不仅是课堂,真实的生活才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最佳学习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情感与生活的联系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的学习情感价值观出现了,慢慢的学生的内在品德也会得到提升。
(二)创设与模块教学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感教学情境
不仅是思想品德课堂,任何科目的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本人非常了解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此之前教师不能忽略的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因为思想品德课堂上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学生就会更加尊重教师,教师也就更具话语权;当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应该是公平、民主、自由的。此外,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和背景进行引申,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去,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学生所感受到的也就更加丰富。
(三)设计并运用恰当的情感教学环节和活动
在情感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同时,需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思想品德知识的体现。在最后的环节,指导学生去实践。只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才能使学生学科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将愈加明显,而本人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追求并实现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张元.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24):17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