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管窥
2016-05-14马文龙
马文龙
摘 要:首先论述了增加体育课游戏性的价值,接着解读了小学生原地熟悉球性训练的方法,最后诠释了体育教学中赞美、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义;教海浩瀚,一纸管窥,点滴心得,期望有益于同仁教学,并对自身形成有力的促进。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性;球性;理解;身心健康
一、增加体育课的游戏性
游戏具有极大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适合一切学科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尤为适用。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游戏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寓教于乐的适宜途径。
现代小学体育教育以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课堂主题,力争使教学达到新颖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的融合,使学生在宽松、活泼及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发展个性,启发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既然孩子天性爱玩,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孩子们就会整节课保持高昂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如何上好体育游戏课呢?
1.以游戏为载体,与枯燥、乏味的跑、跳训练科学结合、合理搭配,使训练充满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厌学到爱学,从爱学到乐学。寓教于乐又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2.用游戏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理念,促进同学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了解与沟通,激发学生的进取与拼搏、团结与合作的优秀集体主义精神。
3.做游戏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空间,尽力使体育游戏课升华,为学生创设大显身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充实自我,直至超越自我。
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整节课人人参与、生生互动,在玩中学,在学中练,真正达到跑一跑,健康多一点;跳一跳,疾病少一点。
二、小学生原地熟悉球性训练方法
1.原地运球:原地左右手高低姿运球、原地同时拍两只球、原地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原地体侧变向换手运球、原地体前变向不换手运球(左右手)、原地体侧变向不换手运球(左右手)、对墙拍球等。原地运球:要求按吸式拍球。原地变方向运球:要求手指对着地面,强调手腕的翻转。对墙拍球: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变换拍球难度。
2.绕球:颈绕环交接球、背腹绕环交接球、膝绕环交接球、单腿绕环交接球、胯下内外“8”字绕环交接球、提腿内外“8”字绕环交接球等。绕球:要求手递手交接球。
3.抛接球:单手抛双手接、单手抛单手接、左手抛右手接、右手抛左手接、左右手直臂过顶互抛接、同伴简单双手互抛接球、对墙抛接球等。注意:控制好抛球的高度和落点。
4.拨球:曲臂胸前左右手互拨球、直臂胸前左右手互拨球、直臂腹前互拨球、直臂头上互拨球、直臂背后互拨球等。主要训练手腕手指对球的控制能力。
5.原地传接球:两人或多人传接球(双手胸前、双手反弹、单手反弹、单手肩上、单手体侧、勾手传接球等)、对墙传接球。要求:传准接稳。
三、懂得赞美、理解和尊重学生
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融入学生当中,我认为那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尊重才可能保证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只有融入才能得到学生更多的信任和赞许。在小学学习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思维非常开阔,对课堂中老师的提问,他们有着许多不同的回答,有的答案非常符合我们的问题;有的答案对不上号;有的答案甚至是个笑话,面对这些,我总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赞扬和鼓励他们,我相信所有的答案都是孩子们经过思考的,他们的回答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这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教育艺术,多加鼓励和肯定,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问题一定会有更多精彩的答案。
游戏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采用得更加突出,为了更好地调动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我每次都融入游戏中,比如:人、枪、虎的游戏,开始我很喜欢把孩子们定为一队,我是另一队来集体参与游戏;在大渔网游戏中,我有时当渔网,有时当小鱼来组织游戏;在各类比赛的游戏中,总帮助孩子们想一些方法来激发小组的积极性,不管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我都和他们一一击掌祝贺,让孩子们从成功的瞬间起就感受到乐趣。
我的理解、尊重、融入得到了回报,记忆最深的事是最后的一节体育课上,当下课的铃声响后,我宣布下课的同时,告诉孩子们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孩子们都不让我走,二十多个孩子一一和我拥抱后,我才离开,那一刻我很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把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理解、尊重、融合从成功的瞬间起就留给孩子,相信我的坚持,孩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会获取更多方面的成功和快乐!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全面地认真审视教学,寻找不足,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努力实践,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精益求精,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