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
2016-05-14凌琦文
凌琦文
摘 要: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根据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条理论为三个方面,分析、举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知识、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创新学习。
关键词:数学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能力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了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代教师和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爱满人间”的教育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社会即学校”的领域论,“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是为了“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这对于我们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生活即教育
即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揭示了学习是面对生活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当然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这更说明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身边的生动实例来进行数学教学,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更深刻、更扎实。这无疑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能够在生活中实践的理论,比理论本身更有用。
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生动的情境来引入课堂,时、分、秒的教学情境:小红上学时迟到了,原因是小红读不懂钟面,大家能帮助小红看看时间吗?这一情境让学生带着助人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也教育了孩子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自然地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时,正值苏州举办世乒赛,我就讲例题情景结合乒乓球赛展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时事。
二、社会即学校
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命题,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这个主张是进一步解释了生活即教育,要进行生活教育就必须在社会这个大的平台之上,学校这个平台所涉及的东西太少。在社会中的应用很容易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更能得到在社会中实际运用人的帮助,如父母、亲戚,也就是“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我经常对孩子说,你可以把你学到的考考你的爸爸妈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你的学习中。孩子们也能通过对家长的“教学”巩固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比如,统计的作业中,经常有调查后再统计。如果全部都在课堂完成,费时而且重复。可以在学生掌握方法后,让学生去调查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下节课再交流。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再次运用巩固,何乐而不为。
布置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学的方面,写成小论文,真正在生活中实践和运用数学。学过复式统计表、统计图之后,布置了这样的寒假作业:选择过年时你发现的可以进行统计的事件,如:小伙伴这几年收到的红包,出门旅游的情况,出门选择交通工具的情况;寒假中起床、玩游戏、学习的时间等,并设计一张复式统计表,并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做合一
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其中是以“做”为中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说明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做,其次是学,最后是教,这三个是分不开的,而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做时候的一种感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也只有亲身的感受,自我的探索,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根深蒂固,扎根脑海。
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较典型的是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针对同一幅图片,可以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那么教学中,不要一味的老师提问,留一些空间让学生来提问,自己解决,这样孩子掌握就更加扎实了!解决问题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表等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画线段图、示意图等都是极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通过探索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确实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坚持和探索,才能真正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