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纯美术的尴尬存在

2016-05-14徐春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精神

徐春红

【摘 要】现今纯美术活动和作品大多只在专业圈里交流,普通大众很少参与、接受和喜爱,纯美术在社会中的尴尬存在,既有大众的审美偏好和水平问题,也有艺术品自身的囿于专业圈自封的问题,也有媒体的宣传缺失问题。所以解决起来需要三方共同努力,让美好本真的纯美术真正为大众接受。

【关键词】纯美术;精神;价值

纯美术泛指画家按照美的规律和自己的心性、情感而创作出的各类绘画,如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作品。这类作品一个共同点是不以市场喜好需求为参照,只以自己对生活对美的独特感受和艺术本身的价值为依据来创作出的作品,这类作品是有着真正艺术价值的人类精神产品,是有独立人格的纯艺术。

目前从事美术创作的人数正在大幅增加,各大院校和各种高级研修班、画院等机构都有大批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各种展览场所和传播媒介机构也在频频举行展览和各种艺术活动,美术事业正蓬勃发展。

但是,当我们走进各种端庄静穆的艺术展览场所,如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等,不难发现观者稀少,场馆内安静冷清,很多展览常常陷入“开幕式也是闭幕式”的尴尬境地,加上现在不少展览活动取消了开幕式、闭幕式,展览活动就需要策展人下力气的联系邀请画家同行和媒体来围观了,很多时候画展都是一开始邀请了很多相关的领导、嘉宾、艺术家、媒体人,然后一通热闹之后很快散去,之后的几天展览便陷入观者寥寥的常规模式。真正能仔细欣赏作品的基本上都是从事本专业的美术院校的学生或者专业艺术家和部分美术工作者、爱好者。普通大众走进来观赏的非常少,似乎只有本行业的美术工作者才是真正的纯艺术的拥趸,美术成为了美术专业人的事情,与大众脱离无关。面对这样一个脱离大众独赏独乐的局面,我们不禁思忖:纯美术真的只是高雅的小众艺术,不能走进大众的视线吗?是大众的原因还是我们的纯艺术太高冷没有贴近大众?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大众和纯美术两方面来考察分析。

首先说大众的观念问题,大众常常对纯艺术不理解不喜欢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多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能安稳共存,艺术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相反它常常是生活富足精神清闲之后的高级奢侈品。在我们当下是一个追求金钱与经济效益的经济时代,这一点我们用不着回避。在极力追求经济利益之余又是一个娱乐至上,追求享乐、美食游乐、鲜衣怒马的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纯美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显得无用而尴尬,若它能成为投资致富的渠道,才会进入一部分有较好经济实力的阶层的视线。在实际的生活中它很难给大众带来切实的好处,仅仅是欣赏和精神上的满足,在有多种选择的今天,它就很难凸显出来并吸引大众。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没有高雅的品位没有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就很难有大众去选择纯美术。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达芬奇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莎士比亚也是不存在的,黑格尔不存在,陈洪绶在这个世界也从没有过,林风眠没听说过,齐白石似乎只画了几只虾,徐悲鸿只画了几匹马,至于当代的靳尚谊、何家英等等更是闻所未闻,似乎只有墙壁上贴有明星照或者钞票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倘或手里有一张画,琢磨更多的是它值什么价位,未来会不会升值。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在于除了社会普世价值观的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外,也与我们目前的普及艺术欣赏教育的缺失有关。普通大众基本上一直处于一个与美术无缘的环境中,在学校的美术教育开设不规范不健全,似有似无。而进入社会后,能够获得知识、信息的是各种媒体,而媒体被商业利益驱使,通常都是为吸引眼球的内容而服务,为满足大众的口味而取舍,并极尽可能的为经济活动和利益而宣传,极少有纯美术的一席之地,也没有起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普及作用。这使得大众获得的美术知识极其有限,造成了他们对纯美术的无法欣赏和喜爱,成为“美盲”。而实际上人都有对美的追求,在孩童时代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喜欢美术的,随着学业的压力日增和进入社会后各种事务各种消遣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侵入,大部分人都消磨掉了对美术的热情和兴趣,习惯了没有美术的环境,也就渐渐丧失了艺术修养和爱好。

在另一方面,纯美术需要画家本人长期的技艺训练,综合的人文修养和个人的禀赋才情等因素,是一种精英文化下的个人体验和自我实现。这个技艺的练习和综合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在众多的艺术家中,能够以纯美术来生存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人,若没有其它工作收入为支撑则很难坚持绘画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每年参加高考美术的学生数字是惊人的,但是毕业之后他们又去了哪里从事什么了呢,能坚持画画的很少,能成为画家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为生活而转行或者从事了相关的设计等实用美术的行列。并且画家的生存方式也使大众感到陌生和困惑,画家常常都是待在工作室里如同苦行僧一样作画,少与外界大众频繁接触往来,大众也难以理解认同这种纯美术家的思维和画作,写实一些的作品还好看懂,如果是抽象个性一些的艺术品则往往难以被大众认可,使得作品成为阳春白雪备受冷落,除非艺术家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即功成名就,作品价位很高,才会有人带着好奇一睹究竟,这样的成功画家只是庞大的画家群体中的少部分,这些都在无形中使大众疏离了纯艺术,使得纯艺术更像是一场自言自语,难以与大众沟通,获得理解接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纯美术为何这样孤立,它当真是无用的吗?事实上笔者认为人的精神必须是独立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有对美的追求和更广泛深入的认识,看似“无用”之美其实影响很大,人要成为一个完备的人,就不能总在低俗的消遣上打发无聊时光,纯美术以其优美的精神,纯真美好的眼光关照万物,在画家的笔下以洗练生动的语言形式再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是对心灵的洗礼,是摆脱庸常生活悦纳自己,是对我们熟视无睹的美的再发现,并上升到多少带有一些哲思意味的艺术思想,为我们浮躁功利的世态注入一股安宁纯粹的力量,使我们的精神得以安放和栖息,所以纯美术必须以不媚世俗的独立姿态而存在而被广泛认可,它的意义在于社会、精神、文化,从而长存。

事实上,大众也是需要艺术的,现在的美术常常是作为实用或装饰性艺术品进入普通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纯美术离大众的生活很远,我们不难发现也有一些“门外汉”会选择购买收藏一些字画,但是常常眼光不济,审美出现偏差,藏购的作品无论真假和艺术水准都差强人意。他们对名家名头和看得懂的写实作品趋之若鹜,并不见得能看懂作品的内涵和美之所在。人之爱美,发乎天性,我们看到即使是农民也会用画来装贴墙壁,至于那些农民画、剪纸等更是出于爱美的本心,也是无功利的纯然爱好,属纯美术的范畴,其价值一样珍贵。说到底,一个向善爱美的心灵才是美的本来面貌和终极目的。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埋怨大众的口味偏好,更多的是需要做一些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例如艺术家要多宣传美术的魅力所在和个人的思想观念,要相信这些并不是无法理解没有受众的,我们要为提高大众对美的认识需要多做一些努力和推

猜你喜欢

价值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拿出精神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