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得精准 学得精彩
2016-05-14詹学军
詹学军
【摘 要】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
假如语文教学是一座高山,那么古诗教学则是高山上的一颗明珠。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品,也是古代文化的创作精华。如果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得恰如其分,那么高山上的明珠就会闪闪发光。我校刘老师的古诗教学,让我赞叹不已,我受益匪浅。
一、读活课堂,学有情趣
在教学《游子吟》课堂上,当同学们学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刘老做得非常好,刘老师说:“谁愿当小老师? 引导大家读好这句话”。话音刚落,学生们情趣盎然,都跃跃欲试。有的认为:应该读得自豪些,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要表现得更加深厚强烈;有的迫不及待地说,我建议大家朗读时要把心放在诗的情境中来,一边在脑海里“放电影”回忆平时妈妈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爱,一边带着强烈的感情的吟诵;有的建议:这句话要读得深情、深沉些,要读出对母亲的感激、赞颂之情;还有的则提议:要用骄傲的语调来读,强调“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
简析:古诗教学的课堂阅读,教师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做好阅读的引导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就是要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我,读出心声。让课堂活跃,让学生学有情趣,让课堂收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研出新知,学有体验
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刘老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到位。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们亲密合作,读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学生讨论)
……
师:大家都提到“绿”字,想一想它还能换成哪些字呢?
生1:到、过、入、满、来、吹、回、临、至、拂……
师:为什么用“绿”字?谁能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资料谈谈。
生2:而用了“绿”字就不同了,它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并给人以色彩感和勃勃生机与活力。
生3:用“过”字虽然能写出春风一拂而过的动态,但不能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用了“绿”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生4:我知道一个“绿”字,能把“满”等字的色彩补充起来生动形象的地展现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色,景色如画思归切,明月何时照我还?用了一个“绿”字、“还”字因此有了归宿。
生5:我想绿色绿得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更惹人陶醉,因此诗人选用了“绿”字。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美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个“绿”字使王安石锤炼诗句成为千古佳话。
师:哪个小组研读了“何时还”这一问题?说说诗人为什么不回去看看?
生6: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居宰相要职,为了改革兴国大计,舍小家顾大家,因此不能回去。
简析:在人的发展中,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在老师的指点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刘老师在教学中把新课程标倡导学生要探究、合作用得恰如其分。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研读过程中,刘老师使小组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交流型和开放型课堂中来,消除了差异性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形成了互动关系,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值得学习。
三、练有深度,学有发展
对《游子吟》赞颂母爱的练习,刘老师也做得相当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了用古诗形式赞扬母爱,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两句话赞颂母爱。
生1:母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孩子的心房,
生2:母爱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停泊靠岸的船儿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生3:母爱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孩子的人生道路。
生4;母爱就是汪洋大海的纯洁、无私,能宽容和涤荡孩子的过错。
生5:母爱是一门学不完的功课。
生6:母爱是春天的里的一缕曙光,在孩子无助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安慰;母爱就像一只指南针,使我们迷路时不至于偏离方向。
师:交流到这儿,同学们的脸上都漾起了幸福的笑容,每一句话都像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歌,谁愿继续展示?
生7:母爱是我心灵的依傍,安抚着我的心灵;母爱是我生命的源泉,滋润着我稚小的心灵。
生8:每当我像一把内心脆弱的竖琴时,是母爱给我鼓舞,让我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每当我像在狂风中摇摆不定的一支芦苇,是母爱给我鼓励,让我充满自信,不被暴风雨吹折。
生9:孩子是海上的一只小船,母爱就像扬起的风帆,失去了它呀,船儿就只能搁浅或倾覆。
……
简析:刘老师的课堂训练匠心独运,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能力,既克服了过去单纯的知识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学习,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生生都能提升能力,个个皆都发展自我。
四、演出智慧,学得精彩
学生在熟读《游子吟》并感悟了内容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师放手让学生当导演、演员,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想象的天空,兴趣盎然地享受着表演赋予他们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风轻云淡的夜晚,一位慈母在油灯下为远行的孩子连夜缝制衣服,那一针一线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牵挂和深沉的爱。“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多元的熏陶,多向的感染,怎能不感染在座的学生呢?“郊儿到了京城,勿忘给母亲写信报平安!”“母亲,请回屋去吧!屋外寒风呼啸,记住添衣,珍重……”“郊儿,人生变幻无常,挫折在所难免,你要坚强些……”“送儿千里终有一别,请受儿一拜,孩子告辞了……”
简析:刘老师的古诗教学让孩子们如欢快的鸟儿,欢呼雀跃,边议边演,在学生举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的表演中,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传送的不仅仅是求知的渴望和收获的喜悦,整个课堂还充溢着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这别开生面的课堂表演难道不是学生心智的开发,个性的良好培养吗?刘老师的古诗教学真是:教师导得精准,学生学得精彩!
总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