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味,魂兮归来!

2016-05-14王珊珊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猴桂花香品味

王珊珊

何谓“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如何打造有语文味的小学语文课堂呢?笔者对此作一些探究。

一、引导咬文嚼字,文道相融无痕

语文需要文火细炖,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从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桂花雨》中的“闻花香”部分时,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之下,我出示描写桂花香的两个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是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个句子,你从哪个字、哪个词读出了桂花的香味?

生:我从“至少”读出了桂花的香?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就是最少有十几家邻居在桂花香中,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生:我从“整个村子”读出了桂花的香,也说明了香气的范围广。

生:我从“没有不”读出它的香气。这是一个双重否定词,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师:你很会学习,双重否定词的运用犹显肯定。谁能改改这个句子?

生改句子。

师: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你还从哪个字、哪个词读出了桂花的香气?

生:我从“浸”字读出了它的香气。“浸”是三点水旁,我们一般都说把衣服浸在水里,说明了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庄。

师:说得好,香气好像把我们都包围住了。对于这个“浸”字,谁还有补充的?

生:我觉得这个“浸”可以换成“泡”,说明我们都被香气所浸泡着。

师:那你觉得用“浸”好还是用“泡”好?

生:用“浸”好。因为,浸在香气中,好像我们都被香气所陶醉啦。

生:我觉得在这儿“浸”还可以换成“沉”,也说明了我们都被香气所包围。

生:我们走出村子的时候,身上还带着浓浓的香气。

师:是啊,同学们,一个“浸”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那么浓郁,那样持久,那样地令人沉醉。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我们不是说“八月桂花香”吗?现在怎么说是“全年”呢?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香气难以消散,所以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

生:因为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泡在茶叶里,还可以做糕饼,所以全年都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气。

师:原来,桂花不仅闻着香,尝着更香!“全年”这个词更说明了桂花的香气的浓厚与持久。

师:家乡的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香,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这是杭州的桂花所无法比拟的。怪不得母亲说:……生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学习语文离不开品味语言,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传神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咀嚼,沉潜品味字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二、反复涵咏体味,感受语言韵味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品味,并在读中释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与作者近距离地对话,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如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时,她在出示重点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时,让学生反复朗诵,从而发现语言的独特魅力。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师: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生读。

师: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看看,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边的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

一生读得较慢。

师:都是动词,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再读。

生读得稍快。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

生再读句子。

师:声音非常好听。可是我怎么也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师有节奏地快读,生跟读。

师:我刚才看到那位男同学读的石猴还有动作,请他来读。

生做动作读。

师:刚才的短句,三个字,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了。继续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发现前两个字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就像一幅对子,我们来对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

生:峰洞之中。

师:连起来成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吗?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

(指名生读。学生的朗读赢得全场长时间的掌声。)

师:这一段话,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短促、有节奏,也很跳跃,反过来,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语文课,立足语文,以言语生命的自觉为归依,以内在情感为主线,以重点词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为手段,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的广阔天地中去,放飞思想,张扬个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读书、感悟、体验、内化等学习语文的过程,师生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共同体验健康、丰富的审美快感,让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飘洒。

猜你喜欢

石猴桂花香品味
八月桂花香
风吹桂花香
《猴王出世》缩写
品味桂峰
仙乡画境桂花香
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品味四季
民间艺术的奇葩:漫谈方城石猴
豪宅八月桂花香——胡雪岩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