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2016-05-14谢梓苏
谢梓苏
方城石猴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谐音“时候”,有“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的说法。它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以别致的造型、生动的形象、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方城石猴名列其中。
方城石猴造型别致,刀法简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的石猴仅三五厘米,大的石猴有20多厘米,工匠们根据石料的形状决定将猴刻成什么样,石猴的形态无需设计,没有图纸也没有现成花样可以模仿,全是雕刻者用“心”刻出来的。石猴造型古朴、粗犷、精灵,朴拙率真,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泥土气息。
方城石猴的形态多样,有单猴、母子猴、猴背猴、猪八戒背猴,等等。因石猴和“时候”谐音,人们希望加官封侯,就给“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如:“单猴”寓意“祖师封侯”,“母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马驮猴”,“狮子驮猴”寓意“马上封侯”“世世封侯”,猴与桃的结合寓意“猴桃瑞寿”……当地人逢年过节便以此为吉祥物让孩子佩戴,逐渐演变成“猴文化”。
从宋代一路走来
方城石猴产于方城县独树镇的砚山铺村,它采用一种黄白色天然石料雕刻成型,再用红、黄、绿、黑四种颜料勾画而成,故又称“画成猴”。相传方城石猴源于宋代,有据可查至少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由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建奎代代传袭至今。
方城石猴开始以玩具的形式出现,后民间艺人为了便于出售逐步赋予它一些民俗文化内涵,当地俗称“好时候”。那时候方城人雕石猴主要是为生计,而且出售的时机大多选在过年时候和每年的庙会。这些小石猴身上钻有小眼儿,赶庙会的农民花钱买来,穿上红绳带在身上避邪消灾,豫南、豫东一代村民把它视为一种吉祥物。来赶庙会的人踊跃购买,并相互赠送“好时候”,渴望能给自己和亲朋带来好运。
石猴除了作为吉祥物,据说还有药用价值。在商丘、周口一带,农民下地干活时身上总会带上一个小石猴,说是一旦哪里碰伤、划破,只要在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擦上就可以止血、祛痛。
方城石猴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发展到顶峰,由于当时社会风俗对吉祥、吉利、奉承之风很浓。石猴使以它特有的优势显现出来,送石猴成为很多人们的见面礼。特别是在中原地区,除夕和大年初一,相互赠送石猴之风更浓。以至于发展到在砚山铺村邻的许南公路边,有众多的石猴销售旺铺,供来往商人选购。更有客商直接到砚山铺村的艺人家里,下定金,以保证买到货物。砚山铺村的艺人们不仅在本地区销售石猴,他们也走出方城县,顺许南公路,北上许昌、郑州,南下襄樊、武汉。每年春节过后的农闲季节,他们便结队而行。有钱的推着独木轮小车,没钱的艺人用肩挑行李、原料和工具。一次肩挑原料一百余斤,他们边刻边卖,每个石猴重约一两,这样一趟外出能刻售石 猴近千件。
石之精灵
猴子具有超凡的灵性,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演变着。在上古,“猴文化”包容着“图腾文化”。据《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吐蕃人古有“纹猴面”的习俗。藏族古籍《西藏天统记》中有关于先祖系猕猴所变的神话。至今,在藏族盛大庆典的“跳神”仪式中,仍保留着共戴猴王面具的舞蹈。在传统民俗节日出售的儿童玩具中,猴子玩具最多,分布地域最广。如山东高密、河北兰田和河南淮阳、浚县的“泥塑猴”(哨子),北京地方的“蝉塑毛猴”,江苏南京、南通的“绒花猴”,河南镇平的“玉雕生肖猴”,贵州贵阳的“木雕猴”,遍及中原各省的“剪纸猴”“面塑猴”“吹糖猴”“皮影猴”“木偶猴”“小制牵线爬杆猴”“耍刀猴”“风筝猴”“棕叶编结猴”“面具猴”,乃至惟妙惟肖的现代塑料、皮毛、陶瓷玩具等,数不胜数。
那么方城的石猴是何时产生的,它的内涵又具有什么意义,它是否与猴崇拜有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据方城县地方志记载,方城县最早的石猴雕刻品发现于宋代墓中。砚山铺自然村有着上千年的石雕刻历史,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雕刻品种,使石猴雕刻在历史上时而扮演配角,时而充当主角,始终没有绝迹。方城县生产滑石,保障了原料充足。砚山铺村位于许昌至南阳的交通要道旁边,历史上是车水马龙,过往商客便于购买。
石猴何时遇到好时候
方城石猴从宋代一路走来也曾经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
方城石猴的传承人王忠义老人,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年2月,方城石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忠義从15岁起一直从事石猴雕刻。早些年,由于石猴价廉费工,销路不好,并不被人们看好,随其学艺的人也寥寥无几,也曾收徒三四十人,但大多人都因耐不住“清贫”半途而废。为了让这门艺术传承下去,2009年9月,王忠义将他的手艺传给他的三儿子王国庆。
一个售价不到100元的石猴,王国庆要花两天才能做成。
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有间不足10平方米的老房子。53岁的王国庆,在里面埋头雕刻石猴。雕刻一个石猴,要经历9道工序,全手工制作,一步都不能少……
在王国庆小时候,3天能卖几百元的石猴。可如今,只有少数爱好民俗文化的人来买,方城石猴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
方城石猴今天正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石猴这一传统工艺品宣传不够,造成砚山铺村的年轻艺人们只顾对黄石砚的生产,而忽略了对石猴的发展,黄石砚瓦和石猴同出白砚山铺村,但它们的价值却相差悬殊。社会传统风俗及观念的改变,今天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喜奉承,好于吉祥,这样它便失去了民俗风气的支撑。但它毕竟发展了数百年,和黄石砚一起曾经在历史上交替辉煌。只要砚山铺村的雕刻艺人继续从事着雕刻,石猴就不会绝迹。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方城石猴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一定会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芒。(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