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6-05-14张丽丽
张丽丽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是语言的运用表达。语文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熟练语言交际的技能,还要丰富、扩展自己的语言积累。但是不可否认“理解”语言也很重要,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目标,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一、听与说
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时的基本素养,只有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经常会采用这样的一些方法:听录音,让学生进行复述课文,听教师朗读课文,然后试着分析课文大意等,这样学生听的能力逐渐提高,对这种方式也越来越熟悉与适应。
比如开学典礼,广播大会,每个星期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活动等是培养学生听力的重要时机。在寂静、严肃的场合,学生的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应该询问学生听的结果,并加以适当的指导,逐步使学生能学会领会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看与说
训练学生用眼睛去看世界,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显得十分重要,只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扩大视野,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在观察活动中,我耐心地教会孩子们“看”的方法和顺序,如观察植物时要抓住干、枝、叶的特点,以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去描写,将其特点看仔细、记清楚,在学生表达时,我提示学生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流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启发他们把课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语言中,增加表达效果。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专项的说话训练课,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说话训练课一般顺序为:听话说话——看图说话,命题说话——即兴说话。我从1—2年级训练学生看图说话时,首先让学生看明白图的内容,再回答图中提出的问题,然后把问题连接起来用完整的语言回答出来,在训练开始时,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要求也不能太高,要让学生先能看明白图中的意思,用通俗流利的语言说清楚就可以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说话的要求有所提高,说话时意思明白,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要有合理的想象,最后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提炼,推敲能力和选择不同的句式,语气表达感情的能力,逐步使学生的说话规范,条理完整,有吸引力。
三、读与说
在工作实践中,我还体会到,读也是练习说的有效手段之一,每天早读时,我让一名学生上台领读课文,齐读,分组读,个人读,形式多样,教师及时抽查学生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给予评分打分,大大提高了朗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根据内容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上台表演,以动作、神态促进语感训练,积极防止口头语言的干涩呆板,在讲读课文中,对于那些故事情节比较强、语言比较生动的课文,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复述,对于语言优美精练的片段,则要求熟练地背诵,这样既读书,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帮助学生吸收并掌握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将书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敢说、能说、会说
营造一个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课堂气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太敢表达,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另外,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故而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还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表达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另外,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议问题,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兴演讲,训练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教会学生表达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是基础,“能说”是提升,“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表达的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表达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因表达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表达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讲或少讲,学生要多练,增强语言的“实践性”。要让学生以看促说,以读促说,通过眼看、耳听、口说、动手做、心里思想上产生综合效应,才能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沈利民主编.《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光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