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高中化学教材
2016-05-14王翠蓉
王翠蓉
[摘 要]“教教材”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端。要实现用好教材,教师必须理解新课程结构和教材的编排意图;通读教材,把握各模块、各章节的关联;依“模”依时,整体安排、提炼学习提纲。
[关键词]用好 教材 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88
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如何用好新教材,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教材”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端。教师把教材当作不变的教学材料,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样叙述就怎样“读、讲、写”,自身缺乏解说教材的能力和挖掘文本教学价值的功夫。
教材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如果把课堂教学当作一出戏,那么教师就是“导演”,教材就是“脚本”,要演好戏就要用好教材这个“脚本”。那么,应如何用好教材呢?
一、理解新课程结构和教材的编排意图
课程结构改革是本次新课改最具实质性的部分,在学科中引入模块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化学科模块设置的目的和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在相应的模块中及时地加以反映,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二是有利于解决科目内容过分固定与现代科学飞跃发展的矛盾,使内容丰富、有弹性。三是促进学科教师教学特色的生成。四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可能性。化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设有必修和选修内容,这样做一是保证普通高中阶段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选择。这与学生高中三年后如何选择高等学校入学专业和未来职业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的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必修模块的内容是高考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要求,主要体现在选修模块上。理解课程结构,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有助于用好教材,指导高考备考。
新教材的展现与过去的教材有着较大的差别,一是内容的编排,将过去一方面内容、一个知识、一次出现、一杆插到底的方式改为在不同模块中出现,体现了同一方面知识的不同要求和目的。二是语言的表述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定义、概念、结论等的表述,由过去的直接陈述改为提示语,让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归纳、总结、表述。三是将过去的课堂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课堂师生共同的探究性实验,也不再单独安排每章的学生分组实验。
二、通读教材,把握各模块、各章节的关联
新教材的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可把八个模块视为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课程单元。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将每个模块的教学用时和赋予的学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部分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块教学,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清模块之间的联系,认为本模块的构成在某方面内容不完整,有意地作了补充,殊不知补充的内容会在其他模块出现。为了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的深广度,处理好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部分学生的“弹性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整体结构,尤其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交结章节。
1.必修1与初中教材及选修模块的重要交联
(1)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第一节主要与初中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课题3有密切联系或重复,主要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不同模块都有出现,在选修出现的频率更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与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三节内容密切相连。
(2)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主要回头看初中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课题2,初中下册第九、第十、第十一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与选修4的第三章及初中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1关联;第三节《氧化还原》与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关联。
(3)第三章《金属及化合物》前接初中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后接选修1第二章第一、第二节,选修2第三单元课题2,选修4第四章第四节,选修6实验2—6、3—1、3—3、3—5。
(4)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硅》与选修1的第三章第三节,选修2第三单元课题1关联;第二节《氯》主要与选修2第二单元课题2,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选修6的实验1—2、2—2、2—3关联;第三、第四节是非金属重要化合物(硫和氮的氧化物、氨、硝酸、硫酸)知识集中出现的章节,与选修2第一单元的3个课题,第四单元的课题1以及选修6的实验2—4、3—1等联系密切,前接初中下册第十、第十一单元。
2.必修2与初中教材及选修模块的重要交联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第二节上联初中上册第三单元的3个课题,下接选修3第一章全章;第三节《化学键》集中交联在选修第二、第三章。
(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集中交结在选修4。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与选修4的第一章(三节)关联;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与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第二节关联;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与第二章全章关联。
(3)第三章《有机化合物》集中交结在选修5中。本章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作了初步介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知识都安排在选修5。必修2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初中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2及高中选修1的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共四节)的知识不断重复出现,体现了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性,也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健康的重要关系。
(4)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金属矿物资源与必修1的第三章、选修2的第三章课题2以及初中下册第八单元关系较密切;海水资源上联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下连选修2的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选修6的实验1—2、2—2、2—3等内容。
理清了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就不会受过去教材的影响,在教学上出现超前现象,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依“模”依时,整体安排,提炼学习提纲
一本一模块,每个模块明确规定课时安排为36个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模块包含的每一章或单元做出相应的时间划分,保证模块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上的合理分配。其次,对模块分解出的每一章(或主题),根据内容的多少、学生接受难易的程度,做好课时安排。真正做到整体规划,保证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
真正的教学设计要落实到每章的各小节(或课题),每节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总体思路是把每节的学习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现实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从而使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有效达成。每节(或课题)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找出重点、关键点、关联点、难易点等知识要点和问题。例如,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学习典型的金属钠和铝的化学性质,重点是钠跟氧气和钠跟水、铝跟烧碱的反应。关键的问题是钠和水的反应实验。关联的内容有初中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对照教材不难发现课本第46页“思考与交流”的问题及图示都曾在初中课本出现过。向后看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电解获取钠和铝的反应》,选修2第三单元课题2铝的冶炼,其生产流程、铝电解槽等内容都与本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但不必过早地涉及,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其次,根据文本内容提炼学习提纲:(1)阅读回忆金属有哪些性质,可从金属的存在,物理共性,重要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常见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镁、铁的燃烧,金属分别跟酸和盐溶液的反应等问题着手,设置学习问题着手,进行驱动式自主学习。(2)进行实验探究金属钠跟氧气、水,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情况,同样可设置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边实验边分析、讨论、解决。(3)归纳小结金属的化学性质(跟氧气、水、酸、强碱的反应),并从共性出发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差异性,设置讨论问题,以全面系统地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依据上述提纲和设置的问题逐一条理化,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好教材、用好教材的同时,还应注意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真正实现用好教材开展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