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母根造林的主要优点及营造技术浅析

2016-05-14孙小香张妍郭庆峰郗晶贾春友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5期

孙小香 张妍 郭庆峰 郗晶 贾春友

摘 要:作者通过多年的基层造林实践,提出用杨树母根造林有很强的实用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干旱地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法。并总结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具体造林技术,对全面创优林业生态建设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杨母根;造林优点;营造技术

一、杨母根造林的主要优点

1.造林成活率高。这种栽植法是在土壤墒情基本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苗木栽于湿、润土中,踩实不透风,穴中返浆水又多,苗木小需水量少,天旱补水容易,因此造林成活率就高,大面积造林一次成活林有保障。

2.造林成本较低。用母根造林与用“二根一干”苗木造林比较,按苗木,运输费和栽植等主要项目费用计算,“二根一干”苗木造林的费用是用一年生母根造林费用的五倍以上。

3.降低了虫害的发生率。用母根造林是在苗圃地把萌条割掉运回母根做造林,对苗木进行一次简易,对虫瘿进行一次大清理,新植林地虫害的虫源少了,发生率也就必然减少了。

4.林木生长速度较快。用母根造林新生能力较强,“不蹲苗”苗木地上地下部分生长都较快。特别是对母根根系进行了较大强度的修剪后,根系再生更发达,苗木生长也随之加快。据调查我们所造的林,一般地块当年生长可达1.5米以上,并能抽出侧枝。生长二年郁闭度均超0.2。早期在2000年栽植的林木,现树高已达4.5米,平均胸径为6厘米。

二、杨母根造林的成功做法

用母根造林是按着设计的造林规格使用带有“苗桩”的母根直接造林,保证一次成林。我们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巨宝乡王福、赵永树等个人农场用这种方式,从2002年开始连继四年共造林1000公顷,每年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所创造的价值更是可观,原来亏损的农业大户,变成了具有近亿元财产的林业大户。充分体现了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基本做法是:

1.承造办法得当,充分调动了方方面的造林积极性和责任感;

2.通过实验掌握了“母根造林”的过硬技术,基本达到了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林一片,造林成功又十分把握;

3.国家林业政策好、决心大,工作人员责任制明确,大家的实干劲头落到了实处。

三、杨母根造林的营造技术

我们在2002年春开始在我县王福生农场试栽了66公顷,成功取得经验后,在全县逐年进行大面积营造。经过几年不断地实践,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母根造林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现择要分述如下:

1.搞好好造林用地。规划好造林地,进行秋整地秋起垅达到“母根造林地”的标准,有垅的熟地可以直接用作造林,对生荒地和“子花垅”地块进行深翻18厘米左右,耙好起垅镇压待明春造林。对规划的造林地,生、熟地块零散、混杂的大块地,将熟地和翻过的荒地一并耙起垅,统一造林。这样既达到了林地集中连片,横竖成行,有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

2.选择好苗木品种。选好苗木品种,把握好苗木质量。在苗木“优良品种很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因选不准品种而营造一片认为的低价林,我们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慎重地选用了结合当地条件的“大楞雄株小黑杨”作为当家主栽品种,放心大胆大面积营造。在苗木质量上,我们采用的是一年生,割萌条时留有苗桩(苗根上保留的一段苗木干部),并能做到当天起苗当天运到造林地新鲜苗木,低涯地生长的苗木不用,“杂种苗”不要。捆好运回造林地的苗木(母根)不隔夜将其用湿土埋好,保证苗木不风干和防止须根受冻害。

3.精修好苗木根系。精选苗木,重度修理根系。造林前我们将修建苗根作为一项重要的造林环节来抓,不经过修剪好苗根的不准造林。修剪的做法是快刀剁,将假植的苗木逐堆一根根地进行修剪,根幅保留13厘米~15厘米,根桩保留5厘米~7厘米,挑出不合格的小苗(地径0.7厘米以下),“劈根苗”和过大的苗木,同时要做到“随剪、随运、随修苗根、随假植、随造林、随浇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4.实施好母根栽植。一般造林结束在四月末前。我们的具体栽植方法,群众叫“一锹别”。一般是二人组合,挖穴人在固定的穴位上脸向前将垅脊土平铲去5厘米左右,然后随苗人抓住苗根将其按在锹底缝隙处,待拔锹后手不离位把苗木在土壤中摆正,抽出手用双脚围绕苗根处将土踩实,这样既栽牢了苗木又在苗木处自然形成了浇水穴,苗桩一般露出土面5厘米左右,在土壤较硬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二锹别”,先挖一锹松动土壤,再来一锹别开土壤植苗。

5.视土壤墒情浇水。一般湿润的土壤,苗木栽植够深踩实不需浇水。土壤湿度不够的栽后及时用水车水管教一次满穴水即可,遇到大旱天气,土壤墒情已影响苗木发芽的情况,及时扩穴浇水一次租水,踩实,也能保成活。

6.适时摘芽定好苗。苗桩上的芽眼生长出的2个~4个嫩枝,当枝上长有3个叶片(木质化前),要及时定芽,保留一个健壮的,摘净多余的,保证新苗茬快速生长。

7.提前培育补植苗。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达到一次成苗的目的,在造林结尾时,用塑料袋培育“同合同期补植备用苗”。在有水源的平地上作洼床,用规格20×15厘米的塑料袋。随挖随装袋,紧密排列,灌足水,保成活,数量为造林总用苗量的5%,用法是在造林地苗木成活见分晓时,及时用补植苗换掉死苗、弱苗。

8.要及时铲趟抚育。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头二年三铲二趟,做到地净苗清,树垅不向农作物,通风良好,保证苗木正常快速生长。

9.严格控制蛀干害虫。这个地区白杨透翅蛾较多,我们对大树、大苗在幼虫和蛹期采取人工捕杀,是洞就堵,见虫就抓,最大限度地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在第二年春就对新植林的被害株,逐棵将虫瘿剪掉烧毁。具体办法是在虫瘿下方5厘米左右的位置剪截,距剪口下1厘米处保留好幼芽(其他摘掉),这样,这个幼芽当年就能赶上其他树高和粗度,既防治了虫害,又保住了植株不掉苗。

作者简介:孙小香(1973-),女,黑龙江甘南人,大学专科学历,工程师,从事林业生产的技术推广与苗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