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菊花病毒的初步调查与检测探讨

2016-05-14顾小玲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5期

顾小玲

摘 要:文章通过对菊花病毒的材料与方法的分析,进而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最后对菊花病毒的检测就行了探讨。

关键词:菊花病毒;初步调查;检测探讨

花卉生产已成为近代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已把花卉业列为高优农业的发展内容。目前我省切花类以种植菊花为主,面积和产量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同时,也遇到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菊花感染多种病毒,招致花朵变小、颜色不艳等,严重影响出口创汇。为此,我们对菊花病毒病进行调查和相关检测。

一、材料与方法

1.田间症状调查。2015年7~11月间,我们调查了本省菊花主要种植地的罗源县起步镇、福清市东张镇三星村和南岭镇、厦门郊区及福州市农科所等地。在各调查点,每个品种随机取样30株,摘取植株的叶片装入塑料袋,用冰块保存于保温瓶中,供病毒检测和鉴定。并挖取少量具典型症状的病株种植于本所网室内花盆中,以供接种试验之用。

2.血清学检测。采用常规的间接ELISA法进行测定。五种菊花病毒TMV、CMV、TAV、PXV、PYV的抗血清分别由农业部植物检疫所和福州市动植物检疫局提供。

3.寄主鉴别测定。生物学测定于1996年春在省农科院果树所防虫网室内进行。当指示植物在苗期时,采用人工汁液磨擦方法接种。将具典型花叶症状的病株叶片加10倍(W/V)0.1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研磨,然后取汁液接种于矮牵牛、豇豆叶片上,每种指示植物接种5株,观察一个月,试验重复3次。

4.危害。病毒病是菊花栽培中的重要病害,分布范围国各地均有发生,菊花病毒病中有菊花不孕病毒病、菊花花叶病、菊花畸形病等。

(1)菊花不孕病毒病其病原为番茄不孕病毒。在菊花上呈现叶片扭曲、花色不正常、植株矮小的症状。在自然界中通过桃蚜和其他蚜虫进行传播。

(2)菊花花叶病在中国分布广泛。在菊花上表现轻花叶斑驳或无症状,在感病品种上则形成花叶或坏死斑,严重时产生褐色枯斑。病原为菊花B病毒。病原寄主较广,还可以危害矮牵牛、瓜叶菊、野菊、百日草、金鱼草、金盏花、翠菊、雏菊等。病毒可通过汁液、插条传毒,桃蚜、马铃薯蚜可传毒。土壤和种子不会传播此病毒。

(3)菊花畸形病的病原为菊花畸形病毒,畸形病毒传染菊花时使菊花变短、变窄,并向内弯曲。有时花序的数量减少,或者花序变短、平伸。病毒经嫁接传染。机械摩擦不能传染。

(4)菊花矮化病对菊花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发展菊花生产的重大威胁。菊花矮化病是由类病毒引起的。受害植株矮化,有时只有健康植株的一半高。叶小、花小,或有提前开花的现象。红色品种的菊花表现碎色或脱色症状,腋芽异常层生。某些品种受到矮化病毒与菊花B病毒复合浸染时,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叶片明显变小、畸形和卷叶,此病毒可由嫁接、汁液摩擦、菟丝子和接触传播.操作器具、手也可传播o菊花矮化病毒还可危害传染大丽花、瓜叶菊、百日草:松果菊等。

二、试验结果

1.菊花病毒病发生情况的田间调查。据报载,我省菊花种植面积常年一般在133hm2左右,以罗源县种植面积最大,2016年预计达40hm2,历年以出口日本为主,种植菊花品种有秀芳系列、白莲、台红、台黄、雪青、血红、五月菊等,从5处调查结果看,我省菊花普遍感染多种病毒,其病状类型多,单株可出现多种病症。田间调查所见到的症状主要有叶片上出现花叶、斑驳、畸形、皱缩、扭曲、甚至枯斑、坏死等,花朵变形、变小、褪色或有斑驳出现以及花期提早、植株矮小瘦弱等。有些菊花植株虽然不表现症状,如厦门的台黄品种和罗源的黄秀芳品种,但实际上已感染了病毒,而且有的病毒带毒率还相当高。

2.血清学检测。我们利用已有五种抗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几个菊花品种全部感染以上五种病毒(表),其中以番茄不孕病毒(TAV)感染最严重,黄瓜花叶病毒(CMV)相对轻些。

3.寄主鉴别测定。将病株叶汁接种指示植物矮牵牛、豇豆上,2~3周后,矮牵牛叶片上产生局部黄斑症状,豇豆上也出现局部枯斑,症状与花叶病毒相似,表明我省采集的几种菊花样品感染了花叶病毒。

三、讨论

从调查和检测的初步结果看,我省主要种植地区的菊花普遍感染了多种病毒。如番茄不孕病毒(TA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X病毒(PXV)、马铃薯Y病毒(PYV)和菊花花叶病毒(ChMV)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有的甚至非常严重,如番茄不孕病毒(TAV),而以黄瓜花叶病毒感染较轻。几个地区的不同菊花品种感染病毒的种类分布各不相同,田间症状表现,有的是显症的,有的是隐症的。有的出现2~3种病毒复合感染。其病状已对菊花生产和出口产生威胁,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其防治方法。至于菊花其他病毒如矮化病及褪绿斑驳病毒等是否存在及危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和检测之中。

病毒病是菊花上容易发生的一种病害,需加强防治。

1.严格检疫。菊花病毒病株是带毒体,引种时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人为的将病毒传播到无病毒区,或从病毒区传出,扩大病区范围。

2.防治传毒介体。防治传毒蚜虫,可用40%氧化乐果或乐果2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20%、70%丙蚜松各为1000倍液。50%霹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桃蚜有特效果。乐果、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对蓟马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利用银灰色薄膜的忌避作用,驱除蚜虫和其他介体昆虫,也有良好的效果。

3.选育无病繁殖材料。从无病毒植株上采条作繁殖材料;有条件的可用茎尖组织,培养繁殖无毒苗。将带毒的盆栽菊花,放置在36度条件下处理3~4周,能除去病毒。经过热处理的菊花,病毒已经被钝化,可做繁殖材料。

4.注意清洁卫生。在养护管理中,进行移苗、整枝、摘顶和切花等活动,都有传播病毒的危险。因为,要注意手和工具的卫生处理,最好在操作前用肥皂洗手,并且先整理健康植株,后整理病株或可以病株,避免人为接触传毒。

参考文献:

[1]宋瑞琳,吴如健,黄兆才.福建省菊花病毒病的初步调查与检测[J].福建农业科技,2010,05:20.

[2]张海保,朱西儒,张云开.侵染菊花的黄瓜花叶病毒的初步鉴定和血清学检测[J].中国病毒学,2010,04:367-370.

[3]赵霜.菊花病毒脱除与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尤燕平.菊花病毒鉴定及茎尖培养脱毒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5]楼望淮.菊花CmeIF4E、CmeIF(iso)4E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与菊花B病毒外壳蛋白的互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6]陈菁瑛,杨辉,范国成,陈景耀.罗源、厦门切花菊病毒血清学的初步检测和脱毒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0,0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