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2016-05-14谈文权
谈文权
摘 要:总结了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并针对近几年舟曲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加快后续产业开发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坚持生态移民和防火护林相结合,建立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搞好技能培训,完善政策措施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概况;成效;问题;对策;甘肃舟曲
甘肃省舟曲县是我省乃至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流水、重力、潜蚀和风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的高山峡谷地貌,而这种地貌又造成该县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目前,舟曲县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特色农业、生态畜牧已成规模,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取得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巨大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舟曲县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后续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到了巩固提高,这些问题如能引起各方重视并得到合理解决,将更有利于舟曲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巩固与发展。
一、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
舟曲县辖3个镇16个乡5个居委会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人,辖区国土面积3010km2,其中山地面积占85%左右,宜林面积较大,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以来,经过10多年奋斗,截止目前,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11000hm2,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5000hm2,荒山荒坡造林5133hm2 (均属生态林),封山育林867hm2。退耕还林面积中,有生态林4222hm2,经济林778hm2。
二、工程建设成效
1.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根据舟曲县气候与地形特点,生态林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占有主要地位,生态林为维护舟曲县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植被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减少洪水泛滥的频度和强度,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含氮量和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肥力等方面做出了较好的贡献,是一笔巨大的“生态储蓄”。此外,较高有林地覆盖率还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改变地表粗糙度和吸收率,减少沙尘暴袭击的频度和烈度,预防霜冻、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
2.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从2008年开始,国家出台并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延长一个补助周期,舟曲县有2.56万户农户在该项工程的实施中获得直接收益,截止2014年6月底,累计补助退耕还林款项共为16319.68万元,平均达到6375元/户。舟曲县退耕还林以现金形式已补偿农户14年,分二次兑现,前8年生态林年均补贴3 450元/hm2,后6年生态林年均补贴1 875元/hm2。
三、舟曲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1.造林经费欠缺,后续工作有能力不足。退耕还林(草)工程款是专项资金,分为医教补助、粮食补助和种苗费三部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侵占。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涉及到规划、管理、培训和看护等方面的支出,这些费用都需要县里自筹解决。舟曲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而解决专项资金以外的各项费用确有困难,但不及时解决又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这着实给县政府资金筹措和运作带来了困难。
2.观念陈旧,林牧矛盾突出。千百年来,老百姓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放牧、水中打捞,土里刨食。目前舟曲县大部分退耕还林区农户生存技能单一,只会种植或养殖,农户又不愿放弃传统的放养模式而接受舍饲圈养的新方法,羊群啃吃林木普遍发生,由此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再加上本地土山羊淘汰和舍饲圈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转,对于农民来说也很难接受。因此,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迟滞退耕还林的进展。
3.农牧樵采严重,防火护林存在隐患。《退耕还林》规定严禁在退耕地里进行林粮间作,但有的甚至还会私下栽培一些作物以创收。山区里的农民还习惯靠小荞木、灌木为生活能源,“前人栽树,后人砍柴”的状况使得森林火险形势更加严峻。此外,规划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也会形成火灾隐患。可见,防火护林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防护问题和行政命令,更是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的系统工程。
四、舟曲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
1.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生态林补助到期后,可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林进行分类管理,将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林地纳入国家公益林建设的范畴中;对于一部分生态林,可连同营造的经济林一起纳入到商品林的范畴进行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延长国家对县里粮、钱的补助年限,另一方面可广开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创办林业基地,培育优质苗圃,想方设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林养林,以林补农。同时,鼓励民众承包荒山荒坡造林,谁投资谁受益,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2.加快后续产业开发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没有产业、农民难富,农民难富、生态难保。舟曲县生态脆弱的特性,决定了培育发展一项产业是异常艰难。只有实行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培植、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把生态融入产业建设,把产业当作生态经营,培育形成具有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使农民通过退耕还林得到实惠,有了可靠的生计保障,才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高强度依赖,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促进生态建设。
3.坚持生态移民和防火护林相结合,建立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移民,封山育林。对于不适宜人住的偏远山区以及边远荒山荒坡,通过生态移民搬迁方式整体封育,依靠自然修复来恢复生态植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降低退耕还林成本。在交通便利、立地条件较好的白龙江及拱坝河流域沿岸地区建设新农村,进行集中移民将长期居住在深山中的农民迁移到新农村并给予相应的补助,解决他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4.搞好技能培训,完善政策措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完成高质量的退耕还林,就必须有较大科技含量的政策做支撑。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全面提高从实施、管理到监测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依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退耕还林各项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二是对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三是大力推广高新技术,例如推广林药间作、节水灌溉等,提高生产效益。
要跳出退耕抓退耕,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和社会投资主体的市场地位,依法保障他们对山林的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继承等合法权益,实施退耕还林产权到户,农户真正拥有退耕还林的经营自主权,激活微观退耕还林林业投资主体作用,构建一个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建设机制,使退耕户还林有其山、植树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形成全社会抓生态、兴林业、务退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黄维.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6-247.
[2]乔晓旭,张永清.对岢岗县退耕还林(草)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235.
[3]郝飚.封山退耕植树造林加快吴旗保护效益型林业建设[J].1999年12月9日《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