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表演
2016-05-14乔叶
乔叶
每到春天,模式化的读书节就会纷纷登场,拜朋友们所托,总要赶几场去应酬一下。或者当个嘉宾,胡乱聊几句读书,或者厚着脸皮,做个专场讲座。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的是坐在台下,听听朗诵,只要朗诵者不是“高、平、空”的播音腔,我很擅长为他们拍拍巴掌。
——最近的一次,非但让我无法鼓掌,简直是看得惊心动魄。
其实算是见识了一种新花样,就是要孩子们配合着朗诵者表演。孩子们都是十岁左右的样子,女孩白衬衣蓝短裙,男孩子白衬衣蓝长裤,一律清新可爱。朗诵者是个二十多岁老师模样的女孩子,白衬衣,背带裙,麻花辫,这清新可爱因为放大了一号,便有些装的味道。不过也不要紧,上了台就是装,也不在乎这一点儿皮毛。
她朗诵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孩子们原来是伏在地上的,这时候就慢慢弓起了腰,抬起了脸,做出了盼望之态。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有两个手搭凉棚,作望穿秋水状。另有两个揉揉眼睛,打个哈欠,然后突然杏眼圆睁,精神起来。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胳膊摇摇摆摆,做出水波荡漾的样子。小手擎着自己的小脸,这就是小太阳的意思吧。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个难度可是够大的,嫩嫩的,绿绿的,这感觉只能是感觉啊。只见孩子们左晃右晃,两颊的肌肉冻结在某个角度,他们试图努力传达出的,应该是欢快天真的神情吧。朗诵者摸一下这个的脑袋,摸一下那个的脑袋,孩子们随着她的抚摸此起彼伏地接受着恩泽。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仁慈的动词!让可怜的孩子们终于有了表演的抓手。嗯,“抓手”这个词,好像也是时下最流行的吧。
“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功夫和希望,这两个词的外化难度也是极高的,估计设计者也没什么好办法,就只好让孩子们直接去念。于是孩子们大声重复念了三遍,一遍比一遍高亢,一遍比一遍激昂。听得我鸡皮疙瘩遍布全身。
好在快结束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是最后一句。闭着眼睛我都能推测到,朗诵者在中间,孩子们围着她,他们左腿蹬,右腿弓,一步一步朝前走,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报上的规定动作一样,走到舞台的前面,定格,等待掌声。
我当然鼓了掌,可是泪水都快落下来了。
这表演,真的很表,真的很演。也真的很让我难过。成人们,装也就装了,反正都已经这样了。可是孩子们,他们假装笑,微笑,大笑,假装活泼可爱,假装热情奔放,这真的很吓人,很吓人。
看着他们表演,我在下面,作为成人,有负罪感。
向前去。向前去。这样的表演,还怎么向前去呢?
好在,这些孩子终会长大,长成我这样的成人。想到这里,我稍微觉出一种无耻的释然。
(选自《文汇报》)
【推荐语】 初读标题,以为是一篇描写春色的写景散文,细读下来,竟真的出乎意料甚至有点“惊心动魄”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在一次读书节活动上孩子们为了配合老师的朗诵,极力表演着各种表情和动作,全程笼罩着浓浓的虚假气息,由此表达了对这种形式主义教育风气的忧虑。作者极尽可能的细致描绘,加之毫不掩饰的情绪表达,使全文充满了讽刺的力度和警醒的力量。一语双关的标题、各种反语、重复手法的使用需要读者细细品味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