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看不尽的全景画卷,说不尽的人间悲剧
2016-05-14魏天无
魏天无
“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一方面体现了他“严格摹写现实”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以谦逊的语调,显示了他在写作上的勃勃野心:“编制恶行和德行的清册,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的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本质相同的人的特点糅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学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人间喜剧〉前言》,陈占元译)当一位作家心存“照世界本来的样子表现世界”的写作意图的时候,他实际上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既需要对法国暨巴黎的历史与现实有广泛而深刻的观察与体验,也必须有大刀阔斧又精细入微的艺术才能和技巧,同时,对一位小说家来说,旺盛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作保障,或者说,都是以对强健身体的自我迫害乃至摧毁为代价的——按照茨威格的说法,巴尔扎克也许是“唯一一个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直干活干到死的人”(《巴尔扎克传》,张玉书译)。但是,巴尔扎克深信历史将这一使命交付到了他的手上和肩上,是对他的垂青,他只能义无反顾地、不计任何代价地走下去。
构架庞大的、由90余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文学写作的野心和欲望的体现。1834年创作的《高老头》,被他归入《风俗研究》中的《私人生活场景》系列,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其艺术水准和价值超过了同一时期创作的《欧也妮·葛朗台》(1833)。不过,高老头并非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由一个暴发户到寄寓在寒酸破败的伏盖公寓里,直到被两个珠光宝气、贪得无厌的女儿榨干最后一滴汁液,像一片柠檬皮一样被抛弃的悲剧,也不是小说的真正主题。小说的核心人物是拉斯蒂涅,一位有贵族血统,从外省来到巴黎学习法律的贫穷大学生。是他把位于拉丁区和圣玛尔索城关之间的牢狱、墓穴一般的伏盖公寓,与圣日耳曼区金碧辉煌、车水马龙的贵族府邸,与他的淳朴的家乡,串联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法国暨巴黎社会。而他一改初衷,想尽一切手段跻身上流社会的社交圈,目睹高老头凄凉死去而认清这个社会的丑恶本质后,毅然决然地向它发起挑战的故事,则构成小说的叙事脉络。有人认为,小说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学习社会”,因此作家才将小说放在《私人生活场景》中“入世之初”部分。实际上,作家有着更深远的抱负,那就是向我们揭示一位青年在19世纪20年代的巴黎的大熔炉和大染缸中,如何寻找、发现和确认自我的身份和角色。而文学的价值,正如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说,体现在它是“人类在探索和了解自身过程中积累的最有价值的宝藏”,哪怕是从反面的意义上。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有三位:拉斯蒂涅、伏脱冷和高老头。
拉斯蒂涅虽有贵族血统,但家境贫寒。全家每年三千法郎的收入,要拿出将近一半来供他到巴黎读书。与所有涉世未深的、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一样,他想凭自己的本领闯出一片天地。很快他意识到在巴黎人际关系的重要,需要征服几位贵妇人作为保护人。他与德·鲍赛昂子爵夫人、德·雷斯托伯爵夫人攀上了亲戚、扯上了关系。两位贵妇人的富丽堂皇的府邸与肮脏的、散发着臭味的地狱般的伏盖公寓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坚定了他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信念。德赛昂夫人、伏脱冷和高老头三位,在这位外省青年的人生征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者明白无误地告诫他:“……对付这个世界您绝不能手软。……您越没有心肝,就越能步步高升。您心狠手辣,人家就怕你。您得把男男女女都当做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便扔下,这样您就能到达欲望的巅峰。……您一定能得到女人的欢心,而在巴黎,这就意味着得到一切,掌握打开权势之门的钥匙。……您会发现,社会是骗子和受骗人的集合体。”(张冠尧译。下同)作为过来人的伏脱冷则“看透了他的七情六欲和内心的想法”,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人生就是这样,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想捞油水就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就行;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道德仅此而已。”“世界上没有原则,只有事件;没有法律,只有机遇。高明的人能驾驭事件,抓住机遇而因势利导。”而为了两个宝贝女儿献出了一切的高老头的死,让拉斯蒂涅彻底看清了这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的冷漠、邪恶和无耻之尤,也让他在追名逐利的野心家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
倘若说,拉斯蒂涅是法国复辟时期渴望融入社会,因而不得不抛弃良知与正义的外省青年的典型形象,那么,伏脱冷则是那个时代政客与野心家形象的翻版,只不过,他的真实身份是黑道老大,越狱逃跑、隐姓埋名的苦役犯。最初在拉斯蒂涅的眼中,这个“奇怪的人物”可以一眼看穿他人,“自己本人则心扉紧闭,莫测高深,宛如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却又一言不发的斯芬克司”。伏脱冷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且毫不避讳地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巴黎“是个千奇百怪的臭水塘。这里凡是坐车的都算是正人君子,拖着两条腿走路的就是小人。你不幸扒窃一点什么东西,就给拉到法院广场上去示众,让人拿你当把戏看。若是偷了一百万,交际场上就说你功德无量”。他对拉斯蒂涅的友好和对他摆脱底层社会的努力的指点、帮助,乃至出手为他和泰伊番小姐的婚姻道路清除障碍,很难说究竟是出于真诚还是伪善。不过,拉斯蒂涅确实意识到,“仿佛命中注定似的,生活中的一切鸡毛蒜皮的事都促使他进入伏脱冷说的境界,人生如战场,你不杀人就被人杀,你不骗人就被人骗”。伏脱冷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套哲学从他嘴里说出来义正辞严,几乎无懈可击,其实不过是为自己和同道的罪恶行径做辩护。此外,这一人物形象的神秘性,为小说带来了很强的悬念性。
巴尔扎克对巴黎“上流社会”的拜金主义、道德堕落、生活奢靡、鲜廉寡耻的深刻揭露与批判,集中表现在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上,而又通过拉斯蒂涅的穿针引线,让人物之间相互交集,演绎出一场人生的悲剧。高老头是一位在法国大革命暴乱期间发家的面条商,也为政府服务过。由于妻子早逝,他把全部的情感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有求必应,溺爱有加。他先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一位贵族和一位银行家,为她们各自奉上将近八十万法郎的嫁妆。随着自己钱财的日益缩水,两位女儿和女婿对他逐渐冷淡,直至扫地出门。他不得不独自居住在伏盖公寓,但仍然时时挂念着女儿,屡屡在她们深陷困境的时刻,变卖金银器具、首饰等,而只求能看上她们一眼,能听到她们说话。直到临终前,他才醒悟到,一切罪过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而罪过却因爱而生;是金钱让他获得女儿的欢心,也是金钱让他失去了女儿的爱:“钱能给人一切,甚至女儿。……她们两个真是铁石心肠,我太爱她们了,到头来她们反而不爱我了。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紧紧攥住儿女的缰绳,像对付劣马一样,可我却向她们下跪。”垂死前的高老头的绝望呐喊和真诚忏悔,充分体现了金钱对社会和人心的腐蚀、毒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拉斯蒂涅,并没有因此幡然醒悟,反而更加坚定了与这个丑陋不堪的社会去较量一番的决心。他对和他一同照料着高老头的同伴、医学大学生毕训安说:“……我已经身在地狱,而且非留在地狱不可了。不论别人说上流社会怎么坏,你尽管相信就是,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掩盖下的丑恶。”
小说中,作家借叙事人的口说:“如果把可怜的大学生和巴黎社会的搏斗好好描绘出来,那一定是我们现代文明最有戏剧性的题材。”这一写作意图应该说是近乎完美地达成了。尽管同时代和后时代的不少作家、评论家认为,巴尔扎克不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文笔显得粗糙,不够精雕细刻;但是,《高老头》在不长的篇幅内(中文译本约18万字),能够有如此深广的现实视野,有如此众多的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不啻于一幅巴黎社会的“全景画卷”,展现了巴尔扎克作为具有惊人创造力的作家的天赋和才能。茨威格在《巴尔扎克传》中说:“巴尔扎克总是居于时代之上,不取悦于他的时代……”可以说,也只有不取悦于时代的文学,才会在作家死后,其生命的脉搏依然在强有力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