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理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对策
2016-05-14赵乔英
赵乔英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大理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分析,提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体系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业科技体系创新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展农民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发展现状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国土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开发区、度假区、海东开发管理委员会、111个村委会,总人口617754人。环洱海的平坝,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和人口聚集区。耕地总资源192975亩,其中常用耕地174090亩,临时性耕地18900亩,人均拥有0.31亩。2014年,人口密度340.4人/平方公里。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7:48:45。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2461万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164231万元,增长5.47%,占农业林牧渔业总产值40.81%;全年粮食总产量181111吨,比上年增长1.18%。市、乡镇建立了农业管理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农业局属市政府的组成部门,主管全市农业工作,下设农技中心、种子站、园艺站、植保站、农经站、原种场和农机站等7个事业单位;各乡镇设置涉农部门组成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大理市共有农业科技机构67个,实有人员639人,其中科技人员514人(市级133人、乡镇506人),80%的人员拥有农业技术职称。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理市农业发展与全国一样,总体上进入了由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生存型社会向解决发展问题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型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但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协调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行政区划进行设置,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人员工资、管理、任用归乡镇政府,市级农业部门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之间只有业务指导关系,“县级为骨干、乡镇为依托、村级为补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处于脱节状态。2008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涉农部门归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设各业务组,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形式统一对应市级各主管部门,设中心“主任”统筹管理涉农的技术推广工作,但受专业知识、工作岗位的制约,综合协调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技能单一,服务意识不强
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技能单一,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缺乏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效益不能与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程度或付出的劳动量相挂钩,缺乏激励机制,机关化倾向明显,服务意识不强。
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内在需求
农村经济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户数量大,空巢老人家庭、独居家庭增多,折射出家庭规模小,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形成“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居住分散,且农户之间贫富悬殊,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差异大,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据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家庭日益小型化,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3.02人。一方面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差,获取农业信息能力不足、渠道不畅,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助;另一方面,农业是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作为利益攸关方的农民也在核算投入产出比、估算预期收益。只有预期收入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先进技术和投入劳动力,对新技术的需求内在动力不足。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发挥
2014年大理市财政总支出419185万元,其中“农林水支出”44797万元,占大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2%,比发达国家投入农业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低0.58个百分点。农业技术推广属公益性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人员工资有保障,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设施简陋,缺乏项目资金。乡镇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优秀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即使有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进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在岗时间不长,就被安排到其他岗位,形成“在编不在岗”,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发挥。
5.农村信息传播滞后,大量的传统媒体---报刊、杂志在村级闲置,利用率低。
三、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之直接面对农村、农业、农民,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强化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农业直接提供的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减少,这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绝不会改变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2004-201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充分说明了“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也展现了中央从战略高度出发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失去土地就失去生存空间。大理市人均拥有耕地0.31亩,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要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护条例》,在海西保护范围内划定不少于10万亩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土地管理,强化土地执法,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以大理、银桥、湾桥、喜洲、上关、海东、凤仪七个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稻基地;以下关、大理、银桥、湾桥、喜洲、上关、挖色、凤仪八个镇为主的8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大理、银桥、湾桥、喜洲、上关五个镇沿214国道及大丽路两侧为主的2万亩特色花卉基地,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增加财政投入,加强队伍管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直接面向农民的基层科技服务组织,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以农业项目引领资金,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对象、有试验示范基地”的标准,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坚持“以农为主”,使农业科技人员在编在岗,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用事业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
4.建立和健全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技推广、培训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在10万亩优质稻基地,每个镇建立1000亩“科技示范园”,由市级派驻农业科技人员1-2人为农业科技特派员,采取“项目、资金、人员”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效益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发挥“科技示范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一大批“观念新、懂技术、会运用、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并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农业科技的传播,助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5.搭建农业信息技术网络服务平台
依托大理市农业局信息网平台,建立和完善11个乡镇信息网络,准确采集、及时更新,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农业项目、农业新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气象预测预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引导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充分发挥111个村委会“农家书屋”的作用,由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兼任“农家书屋”管理员,收集整理村委会闲置的报刊、杂志,全天候开放,提高传统媒体的资源利用率。
6.增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三次产业融合
坚持农民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创新生产要素配置,以“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托蓝莓、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观光农业旅游的创意设计,建立和壮大特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与旅游业的融合,增强第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和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5年2月1日授权发布.
[2]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6年1月27日授权发布.
[3]吴健安 《大理州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思考》,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社会科学专家话大理》第200页.
[4]杨培森 《大理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社会科学专家话大理》第208页.
[5]周建平等8人 《大理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共大理市委办公室编,2008年10月,《大理市重大发展课题调研文集》第52页.
[6]董占魁等3人 《大理市种植业发展现状调查》,中共大理市委办公室编,2008年10月,《大理市重大发展课题调研文集》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