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命与担当:当代中国武术的责任诠释

2016-05-14蔡传喜汤立许

武术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使命中国武术社会

蔡传喜 汤立许

摘 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武术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研究认为:当代中国武术承担着该时代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首先,教育责任是指武德礼仪的制度与规范,教材蓝本的理论与架构以及教学场景的路径与航道;其次,社会责任是指武术生产活动的新品种建构,武术消费活动的产业化营造,乃至武术传播活动的影视化渲染。文章旨在剖析当代中国武术的历史责任,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出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认识武术,从而指导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使命 责任 教育 社会 中国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007—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武术的发展不外乎是从教育和社会两个维度去剖析,当代中国武术的社会责任大多集中于生产、消费和传播三个范畴。面对而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国武术容身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应当有所作为,只有自觉承担当代中国武术的教育责任,并自立自强于当代中国武术的社会责任,才能促使中国武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武术的续承和发扬积累宝贵的历史经验。

1 使命——当代中国武术的教育责任

1.1 制度与规范:武德礼仪的教育责任

武德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和社会交往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1]武德的核心内容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修为的制约机制,习武者通过“内外兼修”习武历程的锤炼,从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目前有关武德教育的文章不胜枚举,从学者周伟良[2]《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一文的阐释,到学者程大力[3]《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的解读,再到刘树军[4]《传统武德及其价值重建》的范例等都对武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精辟的研究。但是,有关武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机制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具体载荷却少有见闻。然而,这正是武德教育机制的制度自信:其一,武德是一种内在修为的制约机制。根据《史记》中《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这里将习武者的“德行”升华到了“道”的境界。[5]纵观门派林立的门户之间也不外乎将武德的具体内容归结为一种对习武者内在修为的制约机制,诸如尚武崇德、狭义气节等都是武德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二,武德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习武的历程是良好武德修为锤炼和升华的塑造过程,学者周伟良指出“传统武术是高扬道德哲学的东方人体活动方式”。[6]电影《霍元甲》的扮演者李连杰在片中与外国五位武者的竞技无不展现武德锤炼和升华之后所洋溢出来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上升到一种高尚境界的武德正是民族精神狭义化身的符号;其三,武德教育是续承文化和培育精神的践行历程。《大学》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可见,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人们的人格和品质,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方式,促使人们主动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其四,学校武术教育务必要把武德放在制约机制下运行。《论语·为政》中有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无不是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武德教育的践行历程当之以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做起。综上所述,保证武德教育沿正确的方向践行,接着在传习武技的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即通过武术礼仪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是武德典范的教育责任。

1.2 理论与架构:教材蓝本的认知责任

学校体育的构建是以教材为主要蓝本,体育教材无疑得符合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揠苗助长有损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由此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得不谨慎而择之。起初中国武术是被人们用来生存活动和军事锻炼的手段,但学校体育与之大不相同。学校体育更倾向于育德、育体和人格修养的锻造,所以学校武术要摒弃好勇斗狠、嚣张跋扈的不正之风,注意人格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理论素材。因此,武术的教材蓝本不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应该为当代中国武术开辟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一,在武术教学理念中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武术动作来形象地展现“自强不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和“忠贞爱国、不惧强敌”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武术传承至今让人为之遗憾的是武术教学动作的内容和武术传统文化的阐述是脱节的,遂与之形成了要么重理论,要么重技术的两极化发展道路。时下,如何把武术传统文化的阐述融入到武术教学动作的内容即动作结构之中,而不是同以往的教学方式将武术动作和武术文化拆二分之,难以把中国武术高度协调统一、有机化整合去挖掘武术文化本身潜在的深厚底蕴;其二,在武术的教学内容上借鉴老一辈武术家的实践经验,从中国传统武术中汲取养分,根据习练者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丰富武术教材的内容和方法。中国武术是一门践行的文化,所以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能够纯文字的去理解,身体力行特别是练习武术,是师傅言传身教教出来的。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习练者的心理特点,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让他们“一看就喜欢”,而不是同过去的老拳师一厢情愿式地灌输,充分考虑习练者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来学,同时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习练者“一学就上手”,找到学习武术的自信心。其三,在武术教学模式上倡导“突出新方法、强调会应用、情景化套路”的指导思想。以往我们在习练武术的时候均是以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模式,埋身于条条框框的套路组合,在方法上已是墨守成规,在实用性上套路不够直接精悍,在练习时更是索然乏味越发显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难以领会。因此,只有突出新方法从武术套路和实战攻防动作中提炼出一些技击性较强的单一动作,强调动作的实际使用价值,在模拟情景化的编排演练,才能使武术练习起来活灵活现。总而言之,武术的教材蓝本要彻底改变陈旧武术的教学运行模式,开辟当代中国武术教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继承传统武术优点的同时与时俱进发扬创新,赋予当代中国武术持久的生命力是教材蓝本的认知责任。

1.3 航道与路径:教学场景的营造责任

“场景”一词源自电影艺术中的布景和舞台表演艺术,又叫“场地景”或“场面”,它是表演艺术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物同人物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中共同构成的生活画面,并随人物性格和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8]克拉克和斯塔尔(Clark&Starr,1986)认为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或改变某些技能、知识、理想、态度或者评价的尝试。[9]所以,教学大致可以理解为传授知识或者技巧的行为,是给予指导的行为,是一个教学者的工作。武术教学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在对学习效果及时评价的基础上的再指导、再学习、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10]当代中国武术的教学场景,要根据武术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因材施教:其一,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在武术的教学场景中不乏常常遇到诸如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频繁,动作节奏是否分明和动作之间衔接的连贯性与否等问题而困扰着初学者。因此,武术的教学场景历来讲求以“口传心授”、“身体力行”为原则,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练习的录像和视频光盘进行直观教学,将自我的练习场景直观展现在面前,针对动作练习的不足找到纠正动作的正确方法;其二,结合动作的攻防含义,完整示范动作。中国武术饱含搏击素材和格斗理念,其攻防格斗的动作不胜枚举。因此,在武术教学的场景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动作的攻防内涵,进行完整动作的讲解示范,在武术教学中着重剖析武术攻防动作中防身自卫的实用价值,使习练者明确动作的技击内涵,有助于加深对武术动作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在习练武术场景时的兴趣,有利于帮助习练者正确掌握武术动作。其三,效仿动作神态,突出拳术风格。学者姜容樵在《从哲学科学说到国术》一文中指出“把兽类搏击攻杀的动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上来,用这种方法来制敌”。[11]在武术的教学场景中,首先模拟和构化动物的形体姿态,向习练者展示象形拳的招式和套路,加深习练者对动作的感知意识,从而使习练者能够较快的掌握武术拳种的风格特点;其四,注重“精、气、神”,提高演练技巧。综上所述,中国武术饱含内外兼修的特点,在武术的的教学场景中,通过内与外、形与神相互协调配合的方式,力求达到相应的演练技巧是教学场景的营造责任。

2 担当——当代中国武术的社会责任

2.1 新品种:武术生产活动的建构

近代屈辱的岁月主要是被外国列强视为“东亚病夫”身体不如人的侮辱,究其原由是闭关锁国的腐朽政府机制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而导致的。腐朽和落后是一种“病”,遂于此引进西方体育文化用作治疗当时中国社会久治不好的“疟疾”良药。在尚武精神的热潮之下,中国武术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搭乘西方体育的快车,完成了体育化、军事化和竞技化的大生产。其一,体育化的大生产:第一,进学校推行武术教育。按照体育系统的框架,通过“制定教材,进入课堂,争取必修,规定学分,分配教学课时”等环节产生了武术教育的课程体系。[12]在经历课程改革之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始将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形式的依据,扩大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第二,进入社会实行全民健身。政府以“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为己任,除了组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以外,还向社会推行简化太极拳,用以增强国民体质,于是中国武术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也为武术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空间。其二,军事化大生产。现代军事化生产将武术作为军训的主要内容,针对西洋兵器的特征,结合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进而提炼出攻守兼备性的技击之法,并身体力行地对其徒弟进行夺手枪、夺步枪和夺洋刀的训练。[13]军事格斗训练的武术化是近代武术军事化生产的主旋律,在军事上丰富了格斗训练的内容,增强了军官和士兵攻防格斗的技击能力和防身制敌的必备体能,进而演变成现代军训活动中类似于《军体拳》等系列教材,在改革开放之后均以“实施吃苦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性”的军训活动续承下来;其三,竞技化的大生产。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大生产,是巧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东风,由此“运动会”一词登上历史舞台,尚武精神之风又一次拉开序幕,之后便家喻户晓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奏响了明国时期“强种强国”的主旋律,确定了新中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历史责任。总之,中国武术的新品种构建改造了国民体质,推动了中国武术体育化、军事化和竞技化的大发展,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推进了国家战略的新思想。

2.2 产业化:武术消费活动的营造

产业化是指将所设计和实施的生态工程,形成为创造和满足人类经济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生产的、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14]

中华武术在历史化进程中深深扎根于民间,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情怀,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雄踞广阔的市场资源,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成为一个独立而又完善的特殊产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以太极拳为亮点的文化产业浪潮席卷了全国各地,素有“武术之乡”称号的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均以中国传统太极资源投设巨资建设太极文化产业园区。2008年7月2日,“太极圣地”河南焦作通过决议,全力打造投资总额10亿元的太极文化产、学、研、贸基地,并与该市“一山一拳”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密切配套。[15]在此之后,准备建设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该旅游区按照PPT模式,谋划了投资60个亿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5个亿用以陈家沟老村改造项目、投资0.8个亿用以陈家沟太极拳大型实景演艺项目、投资1.3个亿用以陈家沟太极拳教育园区项目、投资25个亿用以陈家沟太极生态湖项目和投资8个亿用以陈家沟观光农业项目等12个文化旅游项目。2009年1月18日,总投资66.25亿元的中、美武术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北沧州市举行,双方决定联合投资66.25亿元在沧州分期进行武术教育培训、武术交流旅游等武术文化产业项目。[16]仅仅2个月之后,为加快武当武术发展,湖北省政府投资1.2亿元在武当山特区建设国际武术学院,大力发展武当武术国际培训产业。备受央视重金打造的武林大会与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无不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武术赛事产业空前绝后的震撼前景,此后各种新兴的武术商业赛事和武术交流大会层出不穷。已经承办多年的太极拳、少林功夫等中国传统武术节的活动规模和地方经济效益屡创新高。不同地域文化的武术代表性拳种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地方各级学校教育的消息同样此起彼伏。最具轰动效应的则是2010年8月26日上午,中国武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授予世界影星李连杰“中国武术协会武博会形象大使”称号,同时授权其进行武术太极拳市场开发工作,面对这一堪称是武术史上前无古人的战略举措。[17]总之,武术的产业化营造是武术产业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产业型转变,为社会提供武术产品和服务,促使中国武术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2.3 影视化:武术传播活动的渲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影视化加速推进了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感性化与象征性特征。文化的影视化主要反映在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以图文传播的动态性和形象化,取缔了传统媒体文字传播的静态性和抽象化,它带来了人类文化活动方式的新革命,而且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即从理性抽象到感性直观。[18]“传统文化形式中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文字书刊,其传播途径主要是观念宣传和书刊出版,而这些传统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正在遭遇感性化、形象化、影视化、网络化的大规模挑战甚至是直接的替代”。[19]由此,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越来越被感性的象征形式取缔,反映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大片则选以感性的、动态的视觉效果感染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悸动。国际巨星李小龙先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间接地解释了西方武打神话语境中中国武侠生产的特点,不仅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甚至还改写了美国动作片的历史。[20]武打片主要围绕着“中国功夫”到“传统文化”、“喜剧打斗的场景”到“平民英雄的塑造”和“审美的技击艺术”到“武侠的文化内涵”这三个主题展开。首先,功夫巨星李小龙先生在功夫影片中将“真实的打斗”场景再现功夫迷的视野里。李小龙对中国武术营养元素的摄取对象还包括青年时代在竞技拳台上打败美国和俄国拳手的当代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老先生所著《基本中国拳法》的创作还反映在影片《龙争虎斗》中“击步三不落地旋风脚”对老先生所著“击步三不落地”的改造性所用;[21]其次,功夫巨星李小龙生来愤世嫉俗,可为理想和信念而死,追求的是悲剧英雄的崇高感;而成龙则是市井小民,憨厚淳朴,始于羸弱,终于强大。[22]因此,国际巨星成龙先生在他的功夫影片中将“喜剧打斗的场景”演绎成“平民英雄的塑造”;继李小龙和成龙之后,国际巨星李连杰结合了李小龙和成龙的演技特点将功夫片之路昂首阔步,从1982年的成名作《少林寺》到2006年热播的《霍元甲》,其主演李连杰将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和武德礼仪相融合,由此诠释了当代武侠文化的深厚底蕴。总而言之,不论是“中国功夫”到“传统文化”,还是“平民英雄”到“武侠内涵”,都是通过武术的影视化宣传再一次唤醒千古文人的侠客梦呓。

参考文献:

[1]曾于久著.武术散打训练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243.

[2]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12-17.

[3]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2000(3):39-40.

[4]刘树军.传统武德及其价值重建[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1.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6-37.

[6]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3.

[7]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N].文汇报,2007-12-02(8).

[8]房晓溪主编.电脑游戏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0.

[9](美)肯尼斯·莫尔著,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10]方 方,谭炳春主编.武术教育[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42-43.

[11]姜容樵.从哲学科学说到国术[J].求事月刊,1936(9):365.

[12]戴国斌著.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6.

[13]戴国斌.武术现代性的断裂[J].体育文化导刊,2004(2):38.

[14]张大林著.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循环利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112.

[15]孙 军.我市筹建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N].焦作日报,2008-07-02.

[16]孙 毅.66.25亿元武术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落户沧州[EB/OL].新华网河北频道,2009-01-19.

[17]狐 文.实录:从功夫到武术中国体育产业从化高峰论坛[EB/OL].搜狐体育,2009-12-22.

[18]吴海琳著.组织变迁中的意识形态整合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15.

[19]刘少杰.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J].江海学刊,2007(l):116.

[20]袁 书,徐建生.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J].世界电影,2005(01):4-19.

[21]李健豪,鲁 云.李小龙与中国传统武术渊源[J].武林,2002(11):10.

[22]王海洲.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J].当代电影,2000(1):84.

Mission and Accountabilit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ushu

Cai Chuanxi1 Tang Lixu2(1. 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2.Wushu Colleg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Chinese Wushu has different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tudy suggests: contemporary Chinese Wushu bears the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First of all, the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refers to the system and norms, Wushu etiquette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ory and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the path of the teaching scene and navigation channels; Second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Wushu production activities, Wushu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nd even Wushu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films and television of the render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ushu,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and put forward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hop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ushu, so a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Keywords:missio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Society Chinese Wushu

猜你喜欢

使命中国武术社会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