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及防治途径

2016-05-14王永欢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保护地防治

摘 要:保护地土壤盐渍化是蔬菜栽培中的常见问题,文章对保护地土壤盐渍化原因及由其产生的蔬菜生理病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途径。

关键词:保护地;次生盐渍化;防治

土壤次生盐渍化指土壤可溶性盐浓度过高,超过蔬菜适宜生长浓度的现象。由于降水可以把土壤的盐分淋洗下去,因此土壤次生盐渍化在露地上一般很少存在。保护地一般具有连作、半封闭、用肥量大等的特点,由于经常覆盖,土壤可溶盐不能淋洗到地下水中,在土壤中逐年积累,产生次生盐渍化现象,给蔬菜生长发育造成障碍。一般在3年以上使用年限的保护地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均大于露地土壤,蔬菜大棚土壤含盐量在0.10%-0.38%之间,日光温室在0.15%-0.50%之间,蔬菜就会出现不同程度地盐分危害。据调查,在盐分组成中,滨海和内陆盐碱土地区保护地土壤的阳离子以钠为主,阴离子以硝酸根、氯根和碳酸根为主,其它地区土壤的阳离子以钙和钠为主,阴离子以硝酸根为主。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拉秧后,土壤表面可见坚硬的盐化层,通气、透水能力明显降低,蔬菜缓苗较慢,易发生烂根和枯萎病等病害。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

1.过量施肥增加土壤盐分

肥料在施入土壤中后,除了被植物吸收的营养成分以外,残余成分与其他离子结合成各种可溶盐。氮肥施入土壤中后,除少数以铵离子的形式被土壤吸附或固定外,绝大多数被氧化成硝态氮(NO3-),硝态氮(NO3-)除被植物吸收的部分外剩余残留在土壤溶液中。氯化钾或硫酸钾施入土壤中以后,钾被植物吸收,残留的氯离子(Cl-)或硫酸根离子(SO4-2)与钠(Na+)或钙(Ca+2)结合成氯化钠(NaCl)、硫酸钠(Na2SO4)或氯化钙(CaCl2)、硫酸钙(CaSO4)而残留于土壤溶液中。磷肥施入土壤中后,土壤本身对磷酸根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强,同时磷酸根离子在土壤中与能其它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的化合物。因此,施用磷肥不会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2.半封闭环境减弱淋洗作用

保护地长期处于半封闭条件,这就阻止了保护地土壤的淋洗作用,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不能被淋洗自然会在土壤表层积聚。同时,保护地灌溉频繁,土壤常期处在高温湿润状态,作物的蒸腾量和土壤水分的蒸发量都很大,促进了盐分向土壤表层积累,也为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了环境条件。

3.灌溉水质差和地下水位高

灌溉水的水质可以直接影响土壤次生盐渍化,用含盐量高的水灌溉很容易直接使土壤产生盐渍化,在盐碱地地区,保护地生产要特别注意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此外,内陆盐碱土和滨海盐碱土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矿化度大,地下水位高。在蔬菜保护地缺少雨水淋洗和蒸发量大的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会随地下水向地表移动,并在水分蒸发后积聚在土壤表层。

二、土壤盐渍化引起的蔬菜生理病害

1.不同蔬菜品种间耐盐性虽有着一定的差异,但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升高,对蔬菜生长的影响也越大,其影响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土壤盐分浓度在0.3%以下,多数作物在外观上不表现出生理病害,仅有少数作物有盐害反应,如草莓;第二阶段,土壤盐分浓度达到0.3%-0.5%,多数作物会产生间接生理病害,尤其是根系发育影响严重,一般增加灌水量时作物仍表现萎蔫,当土壤干燥时,表层则出现坚硬的结皮层;第三阶段,土壤盐分浓度达到0.5%-1.0%,多数作物均表现出生理病害症状,如叶小萎缩,叶缘翻卷,生长点处叶片出现叶缘黄化和卷缩等。土壤并不缺水的情况下植物仍旧表现萎蔫,直至最终枯死;第四阶段,土壤盐分浓度超过1.0%,多数蔬菜幼苗不能成活,叶缘出现褐色枯斑,根系发黄,生长点受损,植株出现萎缩,并逐渐枯死。一般保护地盐害多为第一和第二阶段,虽盐害症状不明显,但会诱发或加重其他生理病害。

三、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途径

1.合理施肥以减少土壤中盐分积累

在我国,农民为了追求效益,在保护地上盲目过量施肥现象十分普遍,施用量一般超过需要量的一倍以上,大量的剩余养分和副成分逐年积累,使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因此,减少施肥量尤其是氮肥的用量是防治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的最有效有效措施之一。

2.因地制宜发展保护地

尽量避免在盐碱土地区发展保护地。据调查,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的滨海地区和内陆盐碱土区域,这些地区同时灌溉水质也较差,极易发生盐渍化。保护地应优先选择在地下水较深灌溉水质较好的非盐碱地区。

3.合理灌溉降低水分蒸发量

保护地次生盐渍化不是整个土体盐分含量都高,而是表层盐分含量超出蔬菜生长的适宜范围,因此沟灌尤其是漫灌都会加速水分蒸发,使土壤盐分向表层积聚,造成此生盐渍化。在灌溉方式上,膜下灌溉、滴灌、渗灌都是经济可行的灌溉方式。

4.多施用秸秆降低土壤盐分含量

保护地次生盐渍化的土壤盐分以硝态氮为主,可以占到阴离子总量的50%以上,采用淋洗的方式既浪费养分又污染地下水。而禾本科作物秸秆的碳氮(C/N)比一般都比较宽,施入土壤中以后,微生物分解过程中,能够同化土壤中的氮素,大大降低土壤可溶盐的浓度,而且节约成本,是防治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的最有效有效措施之一。次生盐渍化不重的地区每亩可施用500公斤秸秆,较严重的地区可用1000-1500公斤。

5.换土和轮作

换土在理论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难以执行。相对而言,轮作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保护地连续使用几年后,可以种一季露地蔬菜或水稻等,对减轻盐渍化和蔬菜生理病害都有显著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永欢(1982—),高级农艺师,男,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和肥料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保护地防治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保护地菜豆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保护地专用茄子新品种哈茄1号的选育